1415年,锦衣卫纪纲给朱棣递上了一份犯人名录,朱棣一眼就看到了解缙的名字,随口问了一句:“解缙这小子还活着呢?”

朱棣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成了解缙的催命符。

【1】

解缙是明朝第一才子,他七岁便能吟诗作对,十二岁已能熟读四书五经,并深知其意,十八岁第一次进京赶考,便拔得头筹,十九岁便成为了二甲进士。

大明才子解缙和翠莲(7岁写诗18岁中举)(1)

《郑和下西洋》剧照

这顺风顺水的功名路,可谓是羡煞旁人。他的文章还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直接给了一个庶吉士的职务。

(相当于预备干部培训基地,里面都是被皇帝选中的人才,一百年后的张居正也是从这个单位走出去的)

一次,解缙在陪朱元璋吃饭,朱元璋说:“你跟我就像父亲和儿子,一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耿直的解缙信以为真,当即写了一份奏折,名为《大庖西事封事》的“万言书”,将他看不惯的朝中事一网打尽,包括皇帝不该看什么书,不能做什么事也写了进去。

得知此事的其他大臣一边骂解缙多管闲事,一边等着看好戏。要知道,朱元璋的晚年可是喜欢剥皮的,敢得罪他,那就是嫌命长。

谁知,朱元璋看过之后,竟然还称赞了解缙的文笔,虽然对文中的内容不置可否,却也没有要打杀解缙的意思,呵呵一笑,不了了之。

解缙全然不知自己刚刚在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只知道皇帝表扬了自己,于是,他又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上书为李善长鸣冤。

这一次,朱元璋没有再忍,直接把他赶回了老家当了10年农民。

十年的时间,解缙每天都在想到底是为什么?他哪里做错了?读书人不就是应该直言不讳,为民请命,针砭时弊吗?

但是,他忘了,伴君如伴虎,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当他反省到第八年的时候,朱元璋驾崩了。这下解缙来到了复出的曙光,他多方活动,钱也没少给,最后好不容易当了个地方知县。

刚上任没多久,“靖难之役”就开始了。

【2】

看到兵临城下的朱棣,解缙双膝一软,高呼万岁,而这一举动正合朱棣的心意。

这一次的投机行为,让他迎来了政治生涯的“第二春”,也为他“自掘坟墓”埋下了伏笔。

朱棣占领了南京,却始终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急需一份即位诏书。这诏书不仅仅是一个即位凭证,更是文官的投降书,代表着所有文官认可了新皇帝的权威。

大明才子解缙和翠莲(7岁写诗18岁中举)(2)

蒋昌义饰解缙

然而,士族领袖方孝孺宁可被诛十族也不下笔,此时,解缙又出现了,他说了一句“我来写”,解决了朱棣的危机。

自此以后,解缙开始“平步青云”,一路高升,先从“九品芝麻官”升到六品翰林侍读,后来,又被朱棣塞进了文渊阁,开启了内阁大学士参与朝政的先例,并得到了一个名垂青史的美差——编撰《永乐大典》。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本百科全书,就连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时,还从里面完整地摘录了500本古籍。

解缙的大名,就这样被记录在这本鸿篇巨制上,被载入史册,但解缙的高光时刻到这里也就走完了,接下来,迎接他的就是一跌再跌,直到末路。

【3】

有一日,朱棣带着解缙在后花园闲逛,看起来不经意地问解缙:“爱卿觉得,谁当太子比较好呀?”

自古以来,立嫡立长,无可非议,那朱棣为什么这样问呢?

就是嫡长子朱高炽又胖腿还瘸,他不喜欢,他更喜欢老二朱高煦,不仅英俊潇洒,还在靖难时立过战功,也更像他自己。

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的大臣都会隐晦地避而不谈,即使被问及,也会以“皇帝的家事”,不敢妄议而推掉。

解缙则没有,因为他尝到过“投机”的好处,他想继续吃“红利”,所以,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世子当太子,世子宅心仁厚呀”。

此话一出,解缙看朱棣面无表情,赶紧补充了一句“好圣孙”,意思是朱高炽的儿子也圣明,这样,大明以后就有两任明君了。

听到这,朱棣也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此事过后,朱高炽把解缙奉为贵人,可朱高煦则把解缙当成了绊脚石。

大明才子解缙和翠莲(7岁写诗18岁中举)(3)

从此,朱高煦时不时给朱棣吹点枕边风,打点小报告,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而解缙不过是一个外人。久而久之,解缙在朱棣心里的地位也有所动摇了。

按理说,解缙应该有所收敛,但他偏不,恰好又赶上朱棣要出兵讨伐越南,解缙不同意,像当年批评朱元璋似的,批评了朱棣。

朱棣可不是朱元璋,直接把解缙给发配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广西去了,念在他编书有功,还给了个“副厅级”的职位。

【4】

如果此时的解缙能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这边远小镇,吃着皇粮,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也是个不错的结局。

但他偏不!“作死”的路,不走到头不罢休。他借着回京述职的机会,直接去了太子府,还没给皇帝打报告。

等到朱棣返京,朱高煦递上奏折,说:“解缙勾结太子,离间骨肉,图谋不轨”,加上之前上的“眼药水”,朱棣当庭震怒,直接以结党营私的罪名逮捕了解缙。

就这样,解缙进了锦衣卫的诏狱,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监禁。

大明才子解缙和翠莲(7岁写诗18岁中举)(4)

直到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锦衣卫纪纲给解缙准备了一桌好酒菜,等他醉得不省人事以后,把他扔了出去。

至此,号称“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就这样被冻死在雪地里了。

如果解缙能安分的当一个翰林,如果解缙安心地待在广西,也许,他就能过上“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好日子。

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解缙品尝过“投机”带来的甜头,又怎么能轻易放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