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历来有以家训教育后人的传统,像大家熟悉的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家训》等等。《了凡四训》是明朝袁黄所著,其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后人如何立命、修身、治世。其篇幅虽然短小,但见事见理、清晰透彻,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四百年来历久不衰,堪称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传世之作。仁钦小师兄学习了钟茂森教授所著的《了凡四训研习报告》,深感受益匪浅。所以,想把这些好的文化传承和著作推荐给大家。

《了凡四训》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在“立命之学”篇,了凡先生讲述了他自己由被人“算定终生”到重新领悟了安身立命之学,用他自己一生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反躬内省、不能徒向外驰求,更不能迷信所谓的“宿命”。

在“改过之法”篇,了凡先生告诫后人“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改过要发耻心、畏心、勇心,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可以说,改过是成长的第一步。

在“积善之方”篇,了凡先生阐明了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分,并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列为“十善”之行。《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下面摘录《了凡四训》原文中的几处,附上自己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1、“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对仗工整、鞭辟入里!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一天中的种种过失,那么我们就会心安理得,自我感觉良好。当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失,自然也就不会主动去改进。那么,其结果就是没有任何的进步。时间的白白流逝只带走了你的光阴,却没有带来品德、事业的成长。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2、“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惊出一身冷汗。连“聪明俊秀”都算不上的自己,究竟过了多少得过且过、不肯下功夫的“因循”般的生活。“耽搁一生”的结果,我们都承受不起。从当下开始,扎实用功,只为不辜负自己这暇满人生。

3、“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有一句话,叫做“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过去的人和事已经发生,我们此时此刻当下的心念和行为,却为我们连接着未来。有一个寓言说的更加形象,种好一棵大树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不要用过去的错误惩罚自己,当下永远是最好的开始。

4、“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小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读到这句话,自己觉察到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心量好像越来越小、胸怀越来越窄。关心的无非是自己的票子、车子、房子、位子,喜怒哀乐完全系于个人利益的得失增减。而这句话正是希望有一定职权、职位的人,能够心怀国家、社会,哪怕是自己所在的组织。因为,可能你一个微小的决定就能够影响到很多人。有大的格局,再有善举,那真是功德无量了。

了凡四训中的人生格言(了凡四训改过积善)(1)


大学期间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要求我们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拿出半个小时来回顾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和得失功过。当时的自己并没有太理解,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些懊悔。假如能够做到每日反思、每日改过,那我们的成长肯定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读了《了凡四训》,愿我们都能带着对自己言行的觉知,知行合一,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