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和二十四孝有什么不同(钟茂森我们读孝经)(1)

首先 ,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释名,就是解释本经的经名。这部经经名只有两个字“孝经”,这两个字的意义很深广,我们拆开来讲,首先讲孝,再讲经。我主要采用的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的一个批注,北宋邢昺曾经对唐玄宗的批注,又做了一次解释,所以在《四库荟要》当中就有一部《孝经注疏》,《孝经》的注是玄宗皇帝所注,疏是解释注的,合起来称为《孝经注疏》,这是我主要引用的教材。

这个孝,邢昺在这个疏里面,是这样解释的,说“事亲之名”,经是“常行之典”,这样讲非常通俗易懂。孝,什么叫孝?能够事奉双亲这叫孝,所以这个字就是事亲的意思;经,它有恒常的意思,常行之典,也就是说,这部典籍是用来给我们行的。不是光学了有一点知识而已,重要的是行。不仅是行而且要常行,常是恒常不断,天天要干,时时要干,不可须臾离也,这个才叫做经,从这里可以看到《孝经》的重要。根据《汉书·艺文志》里面对这个经名的解释,它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采用《孝经》里面的一句经文来解释什么叫孝。这“天之经”,这个“经”也就是恒常的意思,像天文来解释什么叫孝。这“天之经”,这个“经”也就是恒常的意思,像天一样的恒常。我们看到天上有日月星辰,它没有一天休息的,真的是自强不息。“地之义”,“义”是义务,大地厚德载物,它负担起荷载万物的使命和义务,绝对没有推辞这种担当的精神。人能够把天之恒德与地之义务做出来,这叫“民之行也”。

所以《三字经》上讲“三才者,天地人”,这么一听,做人还挺光荣的,能跟天地合称为三才。但是要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讲民之行,这个“民”就是人的意思。那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跟天地合称三才?那就是要把天之德、地之义行出来,这就是行孝。假如不能这样行,就不能够跟天地合称了,而且说句难听的话,都没有资格立于天地之间,所以不孝之人,无法立足于天地之间。《孝经》这个经题,已经把孝经深广的义理给我们透露出来了。“举大者言”,就是大概的说,很含蓄的把这些医理透露出来了,所以《孝经》这个题目起的好。

“经”,在古儒,像黄侃的《注疏》,黄侃是南北朝时南朝梁的一个学者。他也注过《孝经》,叫做《孝经义疏》。他讲这个经是“常也、法也”,它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恒常,前面我们讲到的,也就是说,这个经典是真理,恒常不变,亘古不变。古代适用,现代也适用,中国适用,外国也适用。我们走到澳洲,走到美国,到其他国家,谈起孝顺父母,每个人都点头,都称许,证明什么?孝道不分国界,不分人种,超越时空的,这是什么?人自性的性德,所以把它能称为“常”。这个“法”就是真理。那么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可变的就不能叫做真理了。

---《钟茂森讲孝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