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黄晓明和尹正主演的《鬓边不是海棠红》确实很红。而尹正扮演的戏曲名角商细蕊,无论在剧中的扮相、腔调还是意韵,都拿捏得很到位。尤其表演的《长生殿》杨贵妃马嵬坡自缢那段,让剧中人程凤台看得如痴如醉如癫如狂,并且最终悟到了戏曲所传达的绝美情感和精神内核。
其实,被这段戏震撼到的不止黄晓明扮演的程凤台,很多观众看这段戏时眼泪也不知不觉掉了下来,并且表示忽然很想了解一下我们传统的戏曲。
1、这部剧也勾起了作者儿时很多有关戏曲的美好回忆。
至今还清楚记得,那时还未出嫁的四姑姑骑自行车带我去镇上的戏院看戏的情形。咿咿呀呀的唱词此时真的一句也记不起来,因为当时幼小的我也根本没有弄明白台上的人到底在唱些什么。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女演员华丽无比的服饰上。头上的珠宝装饰璀璨夺目,身上的衣服鲜艳靓丽。我的两眼一直盯着旦角头上那些漂亮的花儿,心想:哪怕我能拥有其中的一朵也好啊,那该是多么幸福和开心的一件事啊!
后来稍稍分散注意力的是男演员们长时间翻跟斗的壮观场面。在观众的一片叫好声中,他们从舞台的这头一直翻到那头。此时的我不再惦念那些花儿了,只想着自己要是能有这样厉害的一身真功夫该有多好啊!
那时,农忙结束后走街串巷唱戏的还真不少。在稍有些凉意的漆黑夜色里,在一盏灯火摇曳的烛光中,在一台扬琴悠扬婉转的奏和声下,一名中年女性铿锵浑厚的唱腔传到四面八方。散坐在周围的人们专注又安静,听得甚是尽兴。
那时,每到大年初六的那一天,电视里一天到晚戏曲不断,都是儿女们为父母过66大寿助兴点播的唱段。其中,点播率最高、最受欢迎的就是马金凤的那段《穆桂英挂帅》: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头戴金冠压双鬓
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
上啊上写着浑啊浑天侯,穆氏桂英
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
马金凤,这位豫剧大师那时可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的偶像。扮相也是威风飒爽、精神饱满;清脆圆润、明亮纯净的唱腔更是让人百听不厌。
长大在外地有了自己的家之后,偶尔还会重温一下这段早已烂熟于心的经典唱段。没有白居易听完琵琶女弹奏琵琶,然后大笔一挥写就洋洋洒洒千古名篇《琵琶行》的才能,只能在心里赞叹:真是好听得不行!
梅兰芳与马金凤
京剧大师梅兰芳对此剧也是喜爱有加。后来他还与马金凤就此剧交流探讨,于是就有了由豫剧版移植过来的京剧版《穆桂英挂帅》。并且在建国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上,梅兰芳演唱了这部脍炙人口的戏曲。
此剧表现了杨家将"一门忠良 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情怀,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同样具有崇高的艺术观和思想境界,这场演出无疑也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2、传统戏曲:真的要面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局面?
不管老一辈的艺术家对戏曲这种艺术心血倾注了多少,也不管老一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认为这种艺术形式有多好,年轻的一代对它的热爱和关注却是令人堪忧地少。
林语堂曾说:"凡是艺术,都是心手俱闲时慢慢产生出来的。"
传统的戏曲最初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民间。春种秋收之后,农人就有大把闲余时间用来消遣,戏曲也就应运而生。
然而现代人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很少有年轻人能真正静下心来欣赏戏曲这门经典艺术。
除了生活节奏快,很多年轻的一代对戏曲根本不了解或者不感兴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轻的一代更喜欢电影、现代音乐等快速文化消费品,这也是传统戏曲面临凄凉处境的原因之一。
另外,倘使传统戏曲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没与当今的生活有紧密的融合,而是与这个时代有疏离感,长此下去它只能是与这个时代越来越远。
罗曼·罗兰对艺术有这样的见解:"倘使艺术没有一桩职业维持它的平衡,没有一种紧张的实际生活作它的依傍,没有日常任务给它刺激,不需要挣取它的面包,那么艺术就会丧失它精锐的内容和现实性。它将成为奢侈的花,而不再是人间苦难的神圣的果子。"
综上,难道我们经典文化瑰宝戏曲真的要由姹紫嫣红沦落成断井颓垣的模样?且慢,我们也开始看到一些生机勃发的可喜现象。
3、让断井颓垣再次重现姹紫嫣红,传统戏曲的复兴之路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里仅仅分享一些个人拙见,还盼望有更多人把宝贵意见奉献。
传统戏曲若是真的不想变成历史时空里一朵高高在上奢侈的花,而是想姹紫嫣红开遍热闹人间,那么它就要走进人间,感受这个时代的脉搏,体验这个时代人们特有的生活。
首先,作为戏曲工作者,应当呈现更多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坏的艺术作品,包括小说、诗、画、戏剧、电视、电影,看一次都能叫人气绝身亡。好的艺术作品百看不厌,多看一遍,多发现一次内涵。"柏杨如是说。
作为戏曲创作者和工作者,应当为大众呈现更多好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应该能够挖掘人性、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共情和共鸣。
傅雷说:"假使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痴如醉,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而为了达到傅雷所说的这种最高艺术境界,很多老一辈艺术家都在不懈努力。戏曲大师常香玉:"什么是艺无止境?演戏就好比登山,你的眼前总有一座高峰,登上这一座高峰,又有更高的高峰在前边向你招手。"
被誉为梨园小冬皇的王珮瑜一直致力于京剧的推广和宣传。很多综艺真人秀节目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对她来说,参加此类节目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戏曲,吸引更多的戏曲新观众。但是对于作品,她也很是重视:"如果你不能持续产出好的内容,吸引来的新观众就会走,2020年,我想回归自己的主业,做得更扎实些。"
而在今年央视经典传统文化推广节目《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她和歌剧大师廖昌永合作演唱了辛弃疾的《南乡子》。这是一场京剧和歌剧的完美碰撞,王珮瑜在开场的霸气唱段让无数人拍手叫好,经典的魅力果真势不可挡。
同样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大胆创新的一曲《当汤显祖遇上莎士比亚》更是让人难忘。这是东方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天作之合,动人的歌词更是让人叫好啧啧:
临川梦里烟波画船 可曾到埃文河畔
锦绣字万口相传 九千里云山 四百度流年
唯此爱如日如月 唯此爱如地如天
有情人亦圣亦魔亦凡亦仙......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中英共同纪念莎翁和汤翁逝世四百周纪念之际,在莎翁故居的花园里,上演了汤翁的传世名作《牡丹亭》。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让传统经典走出国门,和更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交流碰撞,古老的文化再次生机勃发,将不朽魅力尽情释放。
古罗马的西塞罗说:"与人类生活有关的所有艺术形式都被一根微妙的纽带联系在一起。"
而这根纽带,不就是全人类对真善美的讴歌与热爱,还有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真诚守护和期待。
其次,对于我们的传统经典戏曲,年轻人还需要更多的认知了解和欣赏力。
"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大,不仅仅是房子盖得高,工厂开得堂皇,而是要在求知欲上和艺术的欣赏力上,也同样有高度水准。"柏杨如是说。
近几年,我们看到了《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弘扬经典文化类节目,国学热也再一次被点燃。为广大的青少年营造一个经典文化的良好环境,也是广大教育者、媒体人和政府等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
情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本质。对于我们的戏曲,我们不仅要看扮相、腔调、动作,更要关注内容、内涵和情趣。要由表层的看热闹探入到深层的看懂。对于如何才能看懂,有人提出了"心境悠然 门道自懂"的说法。
上面林语堂说过,凡是艺术都是心手俱闲时慢慢产生出来的。那么,欣赏艺术时同样也需要心手俱闲的态度。要全身心投入到里面,方能慢慢领会艺术家们在最短的时间呈现出来的最好的东西。
最后,想提一下《华阴老腔一声喊》。这是歌手谭维维和民间艺人张喜民在2016年春晚上合作的一首歌。多少人被谭维维带有摇滚腔调的一声喊深深感动和震撼: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
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呐
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呐
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呐
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呐
月亮勾起了个银弯弯
天河里舀起一瓢水啊
洒得那星星挂满天呐......
也希望借着谭维维这撼动山河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喊出传统戏曲一个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