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然

太乙混元桩法全称为“武当太乙隐仙派混元阴阳五行桩”。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1)

该桩为武当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根本,凡修炼武当道家嫡传内家拳功者,无不以此桩为基础,其中的”七返九还桩法“为隐仙派采气得气之源,而“混元抟气桩”之法更为求得拳术中”旋转力、混元力“之基础,因此凡我门中学习武当太乙派拳功者必以此桩为重中之重,每天操练一至十遍,一年后即可打下根基,下面具体详细解说练法。

该功共分三步,第一步为“太乙七返桩”,内容如下:

预备势:练此桩前最好空腹,除净大小便,裤带不可太紧,以自然不松垂为度。自然松净站立,双手分置大腿外侧,且平视前方,如图1所示。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2)

图1

意念:我站在金顶之巅,天风温和的吹拂我周身,我要与山川大地融合为一。

太乙七返桩:

由“预备势“双脚以脚跟为轴,双脚尖极力向外分开,成一条直线为度。

上身保持不动,接着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两侧)横撇,变成两脚脚尖朝前直放,如凝神定气,两手同时由下向前向上缓缓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

如图2所示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3)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4)

坐腕亮掌,变成两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松状态,尤其肩 部松垂,身缓缓下坐,同时双掌缓缓随身体下按至小腹前,双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对,五指自然分开。

如图3,图4所示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5)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6)

此势即为“太乙七返桩”定势。

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盖弯处约成120度角即可,身体保持中正,脊柱竖直不可尾闾骨前顶。两胯根处微有向两侧的横撑之意,使阴部保持自然松垂。女性练习也需要横撑胯根,自然松垂。两手不可有丝毫用力,意念双脚与大地粘在一起,并越粘越紧,牢不可拔。

现在开始调呼吸。其实所有的内功都是由呼吸炼成的,此处也不例外。

注意,缓缓地吸气,意念大地阴冷冰凉,而地心处却涌动着炽热的地火,我的吸气便是把地心处的地火热气吸上来,沿着我的两足心“涌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着骨髓向上升,在“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阴囊与肛门之间)处融而为一,再沿身体之中线向上升,直升到脑部中的“泥九宫”。 “泥丸宫”在眉心与后脑之间,意为一空窍,为神灵所在之地。

其路线由“会阴穴 ”向上经“丹田“(肚脐后,命门前空穴)再经过膻中窍(两乳头连线中间点向后,体腔中间之空窍)向上经脖颈中管过“鹊桥”(舌头轻抵上腭即上牙膛,称为搭鹊桥)再向上可入“泥丸宫”。此时眼可微闭,中间留一微缝恰巧照住双掌中的空间,耳不外听,上下牙齿轻合,小腹内收,此为一吸气。

吸气过程中,随小腹内收可用意念向阴部向上向体内抽吸。但不可太勉强用力,只要有微动感觉即可。

吸气完成后,即转为呼气,呼时全身放松,气由“泥丸宫”经喉中“鹊桥”、“膻中窍”、“丹田”向下到“会阴穴”仍分为两股入两腿骨内,再向下经脚心“涌泉穴”深入地底回归地火之中,此为一呼气。

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闭紧。呼时全身自然松垂,小腹复原,阴部松沉胯根仍撑开。一吸一呼为“一息”,心中默数,共七吸七呼为第一遍。

呼吸之间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缓慢悠长。心中慢慢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吸时数,呼时松气即可,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数到七、二、三、四、五、六、七为第一轮。

如果为业余练功者,练完第一轮即可停止,然后接练“太乙九还桩”,如此日日习练日久自成。如果有时间的专业习武者,欲求长功快可再加练第二轮、第三轮,但最多不可超过第七轮。而且练几轮“七返桩”,就必须接练几轮“九还桩”。所以必须自己掌握好时间,以循序渐进为好。

用足底呼吸,这个功法为丹道家所修习的特殊功法,历史传承非常久远,庄子在《大宗师》里就说“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足踵现在通常指脚的踝骨以下足跟部,在上古时期通常指全部足底部。庄子在那个时代总结说,修行的真人用足底呼吸,普通人才用咽喉呼吸。可见此功法之历史之悠久,毕竟庄子也是总结了在他之前修道有成的“真人”所传习的功法,才得出的这个结论。

太乙九还桩:

接“七返桩”之架,身体不动, 只是缓缓地将两手由内向外翻转成手心向上,仍置于小腹前,五指分开 略撑,双掌如抱一大气球,如图5所示。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7)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复自然呼吸,意念头部之上顶中开一洞,洞口约拇指粗细,此洞深入向下经脑中、鹊桥、口腔、喉咙、膻中窍、丹田 到会阴,为一直线。天空中阳光灿 烂光明温暖,但天空极深极高远处则有阴凉之精气,此精气随我吸气时由我头顶洞口进入我身体内,由泥丸宫直下“会阴穴”内并充溢于阴部之中,我呼气时此清凉精气则归入我的腹腔命门等处。(命门在脊椎正 对肚脐之骨节处); 吸气时小腹略鼓,意念清凉精气由天至顶至会阴穴,为一吸气,呼气时意念精气归入腹腔命门。此为一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共九息。呼吸时身体各部要求与“七返桩”相同,闭口,微合目留一缝照于双掌中间空处,耳不外听,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双手虚托不可着力,肩松垂,忘掉两腿。

就这样数呼不数吸,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第一轮。

一般练几轮“七返”就练几遍“九还”,其实也不拘于此.但“七返”通常最多不过七轮,“九还”最多不过九轮,“七返”为通地火,以地火之阳练我身中之阴,“九还”为通天水,以天水之阴济我身中之阳。

那么为什么又称之为“七返九还”而不叫“五返六还”呢?这是依据最古老的“河图,洛书”而来。在远古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宇宙天地万物时,是由最简单的”一“开始的,道家之祖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此意。 《河图》的理论即为“地四生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为火数,九为金数,通过水火锻炼以成“金丹”。道家的“金液还丹”,便是由这些理论而产生的。这里以“七返、九还”为名,主要是锻炼体内的真气凝聚与通畅。“七返”由下通上,“九还”由上至下,使身内排浊留清,进而周流全身。

太乙混元抟气桩:

由“九还桩”势,身体不动,自然呼吸。两手由手心向上虚托,缓缓向上抬起,同时双掌略向内翻,成双掌合抱式,高与胸齐,十指自然分开相对,相距约五寸。

如图6所示。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8)

全身松沉,胯根横撑,阴部松垂,意念两睾丸松松下垂而对称,如天平之两端的称盘平正一线,女性意念两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两端称盘平衡一线。

此时不计呼吸,身体向左缓缓旋转90度两脚不动,同时身体前送,右脚蹬直,左腿成弓步。

如图7所示。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9)

接上式,身体不动,左脚蹬直,身体后坐,重心落于右腿上,上身保持原态。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10)

接上式,身体右转180度,如起势时面向北,则图6为面朝西,如图8所示。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11)

此时转为面朝东方,身体缓缓随转动之势向前移动,左脚蹬直,右脚成弓步。接上式,身体缓缓后坐,右脚蹬直,身体重心坐于左腿上。如图9所示。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12)

接上式再身体左转 180度,以后左旋右转,边转边数。

此时不计呼吸,左旋右转为一遍,左旋右转八遍为第一轮,共练八轮。也可根据练功强度多练不拘。

此式在太乙五行拳中名为“混元一气,旋转乾坤”(手势略有不同),关键在于旋转抟气,之前通过“七返九还”的采收天地二气,此式便将身中之阴阳二气抟和为一,使之成为真正的精气内力,旋转时,意想带脉,带脉如腰带围腰一圈,前后高与肚脐命门相齐。意念真气在带脉如腰带围腰一圈,意念真气在带脉中流动,(带脉粗如拇指)在身内画一与地面平行的8字圈,如图9。

太乙桩正确收功(太乙混元桩法)(13)

与地面平行的8字示意

同时可观注“六球一柱”,何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为上中下三盘各二球。上盘为两眼球,中盘为两肾球(命门 两侧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盘为两睾丸球。女性中盘为两乳房球,下盘为两肾球、一柱则为脊柱。三盘两球连线则为“丰”字,内隐仙理,故称为“隐仙派”。(古文为“豐”字,上部有两个小“丰”字,中为脊柱,意为身体在左右旋转中都要关注六球一柱,一化为二之意。)

旋转时以脊柱为立轴,三盘六球随之左旋右转,内中真气自然也随之左旋右转,久则抟聚为一团精气,即成内力。再通过长期的左右旋转,身体如沉入大地,双脚如入地三丈,两腿如桩如山,身体双臂松沉旋转而具有一种螺旋力,此力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于内气渐旺,双掌合抱中又产生一种如气团的膨胀力,也可称为弹力,所以此桩为武当拳功道法之本,精气内力之源。

丹道家称此阶段为“抟气筑基”。

旋转时,眼微开目光注于身体面对的前方,虽开而似闭,耳则似听非听,不着意于任何事物。身体切忌上下浮沉,始终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尤其要注意的是,旋转时六球不可因离心力向外分开,一定要缓缓旋转,六球只是略略膨胀,真气充盈。

收势:

接“混元抟气桩”势,练完一整遍后,即可停止旋转之势,身体转向正北方,身体缓缓直立,双手放下恢复预备势之位置,以双脚尖为轴,双脚跟内合;再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内合并齐,两脚跟再内合并齐即可。

以上即为“太乙混元桩”的全套修炼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每日至少练一遍。

关于“太乙混元桩”的内功练气共分为三层功夫,这里只介绍了“抟气筑基” 的第一层基本要求,其目标基本为聚敛真气,抟聚成气团,然后能用此气团开通八脉,再通过打“丹元哼”使身体的真气更加鼓荡,同身产生抗击打能力;然后运用真气可负重致远强健体力;用此真气可御寒辟暑,可辟谷不食,可颐养回春还颜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轻力大,神彩照人。

第二层功夫为“运化”。即在旋转的过程中注意将意念贯注于“六球一柱” 的旋转摆动上,双脚交替为根与脊柱相连,再深入地底与地心相连。六球因离心力缓缓张开,身中精力充沛弥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围气流均为我的旋转所带动,围绕我的身体成一气旋,有如龙卷风之势。此时真气已充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脏器,武功正与真气相合,形成真正的内功,此阶段为真正的伐毛洗髓超凡脱俗的阶段,丹道家称之为“武火炼丹”。

第三层为“入神”,如果前两层还有内气与内功的运化,那么这一层已不再关注真气的变化,而全部转为神意的运行。即周身真气盈满后,意念身体膨胀放大,而周身外围有一层气流如绳索缠绕着我,我不断的旋转用意念将周围的气圈撑大,渐渐我周身放出明净之光,此光气之圈再将缠绕我之气绳胀大,并逐渐融化与我身体充分融合,气光愈散愈大愈广愈远,渐与虚空相合。此时我顶天立地旋转于虚空之中,周围除了虚空已一无所有,我的身体已渐渐融化于虚空中成为一个透明的气旋,此时身心俱入虚静之中,我化作一团神意,不断地不由自主地左转右旋,愈转愈慢,渐渐不动,而连神意也不存在了,只留一片虚空。此时的功夫,道家称为“化光坐忘”,丹道炼气士又称为“沐浴养胎”。

“化光坐忘”是隐仙派武功的最高层次,此时神意与身体高度统一,周身松净之极已达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不以意觉纯以神行的境界,应事体物待敌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南派道家祖师张紫阳称之为

“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

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

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