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朱远祥
韶山市区。韶山市委网信办 供图
韶山村、韶山乡、韶山市、韶山管理局,从村级到厅级的这些管理框架里,“韶山”二字总是核心。
位于湖南省湘潭市的韶山,是伟人毛泽东的故里。
如今,曾经偏远闭塞的小山村韶山村发展成为有5千多人、每年集体收入上千万元的行政村,隶属于韶山乡;作为革命纪念地的韶山核心景区,其管理单位是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正厅级事业单位;而这里的行政管辖和社会治理,则属于韶山市——一个12万人口的县级市。
作为全国首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韶山的红色旅游人气很旺。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0年,韶山市仍接待游客1106万人次;而在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2568万人次。
不过,韶山的旅游目前仍以瞻仰参观型为主,大部分景点免费。如何留住更多的游客在这里消费,如何开发出吸引流量的多样性旅游产品,如何让红色旅游辐射和带动经济发展?
韶山的红色资源优势明显,但要打好“红色”这张牌,并不简单。
2021年4月15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到韶山毛泽东广场。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摄
红色历史:伟人在故里的峥嵘岁月
2021年4月中旬,韶山的天气时常细雨绵绵,这没有影响来到这里的游客们的热情。无论在毛泽东同志故居,还是在10万平方米的毛泽东广场,总能看到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陆续赶来。
4月15日这天上午,70岁的山东烟台人曲志强,以及他所在的23人团队,从广场边排队走到了铺着红地毯的毛主席铜像下方。曲志强和另一名游客抬着花篮走在前面,队伍分成两排,在导游的口令下向铜像整齐地鞠躬。
“几十年了,来韶山一直是我的愿望,”曲志强告诉澎湃新闻,“来这里,就是为了向毛主席鞠一躬。”
韶山距长沙和湘潭,都只有约一小时的高速车程,从长沙坐高铁到韶山市区,则只需23分钟。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韶山一带交通闭塞,这里与外面的世界,被海拔五百多米的韶峰阻隔着。
据当地志书记载,相传古时舜帝南巡至此,见风景优美,便和随从们奏起美妙的韶乐,于是此地便得“韶山”之名。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韶山并不显山露水,直到一代伟人在此诞生后,这里时代变革紧密联在了一起。
清朝光绪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893年的12月26日,在湘潭县七都的韶山冲上屋场,毛泽东出生了。他的母亲文七妹此前怀过的两胎婴儿均夭折于襁褓,为求吉利,母亲抱着他去叩拜庙里一块巨石,认其为“干娘”。从此,毛泽东有了一个乳名——石三伢子。
毛家的屋前有池塘,池水清滢。儿童时期的“石三伢子”常在池塘里游泳——这成为他一生酷爱的运动。除此之外,“石三伢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干农活、读书。
”我六岁就开始干农活了。”毛泽东后来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8岁至13岁,他白天在村里私塾读书,早晚干些农活。13岁时他离开了小学堂,“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记录了毛泽东对其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是一个常瞒着父亲读“旧小说”的农村孩子。“我继续读中国旧小说和故事。”毛泽东回忆,“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
17岁那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先后到湘乡、长沙求学,开始探索农民的出路和革命道路。
1921年,28岁的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年他回韶山家里过春节,鼓励弟弟毛泽民等亲人参加革命;四年后,他携妻子杨开慧回到韶山,办农民夜校,建立秘密农会。
在1925年6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上屋场自己卧室的阁楼上举行会议,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1927年1月,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此后,他离开家乡,踏上四处奔波的革命之路。
韶山这块只有247平方公里的土地,浸透着革命先烈们的热血。据统计,有1700名韶山仁人志士为革命献出生命,其中包括毛泽东的6位亲人。
1959年6月,回到韶山的毛泽东见到了他的老师和乡亲们。图片来源:韶山市政府网站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回了两次韶山。第一次是1959年6月,阔别家乡32年的他回到故乡,去了父母坟前,去了故居和邻居家,去了韶山学校。他用自己的稿费请老师毛宇居和亲友40多人吃了饭,三天时间陆续接见了三千多名群众。离开之际,他有感而发写下诗篇《七律·到韶山》。
1966年6月18日,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了韶山。他在“西方的一个山洞”——滴水洞的住所里住了11天,在这里批阅文件、安静思考,偶尔会到山间散步,或去附近的韶山水库游泳。
毛泽东对故土的思念延续到生命终结。1976年8月,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还一度接到毛主席将回韶山休养的通知。仅过了一个月,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从广播上传来——毛主席走了。
17年后,家乡人盼望毛主席回来的夙愿以另一种形式变成现实——毛泽东的巨型铜像由南京运抵韶山,他挺拔的身躯从此伫立在青山环抱的故土上。
红色旅游:景区火了,村民念起生意经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韶山人而言,自己身上和身边的“红色”,仿佛与生俱来。
韶山村民毛海龙、毛志柯夫妇经营民宿“远方的家”。
2021年的“五一”假期临近,韶山村老屋组的毛海龙夫妇又将迎来大批前来住宿的客人。今年41岁的毛海龙,两年前与妻子毛志柯——他的同村小学同学,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了民宿,还取了一个有点诗意的名字——“远方的家”。
“取‘远方的家’这个名字,因为我和海龙都是远字辈。”毛志柯笑道,“我俩叫毛主席叫伯伯,跟岸英、岸青是一辈的。”
毛志柯介绍,2019年办民宿投入约300万元,这主要靠她和丈夫这些年从事旅游业的积累。他俩在韶山开过购物店,搞过餐饮,办过旅行社,“一直在做旅游,因为是韶山人嘛。”
作为毛主席故乡和5A级景区的韶山,为当地人从事旅游业提供了近水楼台的机遇。
为加强韶山革命纪念地的建设和管理,从1963年起,湖南省在韶山设立“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直属湖南省委的正厅级事业单位,归口省委办公厅管理。
198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了韶山的定位——既是革命纪念地,又是风景旅游区,并决定将滴水洞也对中外游客开放。韶山从此成为综合性旅游景区。
2004年中央推进发展红色旅游,韶山的红色资源得到进一步发掘。2011年,整合了毛泽东同志故居、滴水洞这两个4A景点,以及韶峰景区等资源的韶山旅游区,获批成为国家5A级景区。
韶山旅游区的各项设施得到了完善,包括故居、广场、公园、纪念馆、陈列馆、诗词碑林等。2014年起,投资6.5个亿的大型实景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韶山公演,伟人事迹和山水韶山被融合呈现在舞台上。
2020年7月,韶山成为当年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的举办地,其红色旅游和文创产业受到广泛关注。
在红色效应辐射下,韶山市还打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银田生态旅游区等项目。作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韶山市还入选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韶山的红色旅游,带动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
韶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毛春山告诉澎湃新闻,全村约70%的村民从事服务于旅游的第三产业,比如经营土菜馆、民宿酒店、购物店等,“开店子的就有170家左右。”
2020年,韶山村的人均收入达到34800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
当年与毛主席合影时抱着小孩的汤瑞仁,后来成为毛家饭店创始人。 图片来源:红网
韶山村的第一个万元户,是当年与毛主席合影的那位抱孩子妇女——今年已经91岁的汤瑞仁。1959年6月26日,阔别故乡32年的毛泽东在韶山的邻居毛霞生家座谈,29岁的毛家媳妇汤瑞仁也抱着孩子凑上去。这一场景被摄影师抓拍,图片以“毛泽东在邻居家中”为题登在了报纸上。
1984年夏天,汤瑞仁在村里卖起了绿豆粥。三年后,她在与毛泽东同志故居一塘之隔的自家老屋,摆上几张四方桌开起了“毛家饭店”,招牌菜就是毛主席爱吃的红烧肉、火焙鱼。如今,毛家饭店在全国有300多家加盟店。
汤瑞仁的发家故事,对“80后”的毛海龙、毛志柯夫妇是一种激励。2019年夫妇俩投入300万元开办民宿“远方的家”,有20间客房,主要做散客生意,还经营餐饮和红色纪念品。
“第一年生意很好,营业额达到200万。”毛志柯告诉澎湃新闻,去年受疫情影响,来消费的游客差不多减半,不过今年的生意明显好转。她说,韶山村的民宿生意最火的时候,是每年“毛主席生日”(12月26日)的前一晚,“住宿价格是平常的四倍,而且要提前一两个月预订哦。”
今年“五一”黄金周临近,毛志柯决定按往年的市场价,将标准间298元一晚的价格上调两倍,“会员最低可以打8折”。
韶山村的财务公开栏。
红色经济:独特地位增添“起跑优势”
2021年第一季度,收入880多万元。这是韶山村公布的财务数字。
澎湃新闻记者在韶山路边的村务公开栏看到,韶山村今年第一季度的880多万元收入,包括门店和停车场出租、上级下拨经费等;支出包括办公费、环卫、农田水利、村民福利等,共510多万元。如此一算,这个季度韶山村盈余近370万元。
谈到这些数字,韶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毛春山笑了。他解释说,全年很多收入都是在春节前到账,所以第一季度的收入要高,“其实整个一年下来,收入也就是1100万。”
一个村,一年集体收入1100万元,这很不简单。
现今的韶山村,是2016年由原韶山、韶源、韶北3个村合并而成,全域仍处于韶山风景名胜区内。韶山村党组织的机构名称,也从以前的支部、总支发展成如今的党委。
韶山村便民服务中心。
韶山村历来重视发展集体经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村里集体办过钟表厂、迎宾饭店、建筑公司。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村集体修建停车场、成立旅行社、出租门面。近年来,韶山村与韶山市旅发集团、城发集团等企业合作,创办经营三农干部培训中心、红色研学教育基地、毛泽东纪念园,一年可为集体经济创收480余万元;另外,通过出租停车场、滴水洞门面、历史陈列馆,一年收入有450多万元。
韶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2011年的300万元升到2020年的1100万元。韶山村在今年3月的一份汇报材料中提到,要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产业优势,“力争到2025年实现村集体经济2000万元”。
4月15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毛春山刚从韶山乡政府开会回来。身,有人送文件过来,他拿起笔在上面熟练地签字。言谈间,毛春山坦言,“建设好毛主席家乡”,有优势也有压力。
韶山村的发展,有“毛主席家乡”的红色资源优势,也有万众瞩目之下的动力与压力。韶山乡、韶山市,亦是如此。
“伟人家乡的独特地位,为韶山经济社会赶超发展增添了起跑优势。” 在2021年韶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唐杰说,“上级一直对韶山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不管是项目资金支持,还是品牌创建,都给予了重点倾斜。”
三一(韶山)产业园生产的风电叶片。
近年来,韶山市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发展园区制造业。恒欣实业生产的“猴车”,已占国内市场份额40%以上;新引进的三一风电叶片生产项目,仅2020年就完成产值6.7亿元。
2020年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测评,韶山在一类县(市区)中排名第四。这一年,韶山市人均GDP为93526元,全市GDP为97.08亿元。
作为县级市而言,韶山的经济总量显然不大——毕竟,全市人口仅有12万。
红色未来:建设新韶山需要“红色辐射”
“韶山这个地方小。小有小的好处,小有小的不足。”唐刚对澎湃新闻说。作为韶山市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他时常站在工作角度思考韶山的发展。
韶山是湖南最小的县级市,人口、土地、经济总量这些数据都不起眼。唐刚说的“小的好处”,是指韶山市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城乡差别不大,在城乡融合发展和社会治理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到2020年,韶山市已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年蝉联“公众安全感测评”全省第一;韶山在2012年成为湖南首个实现12年义务教育的县级市,高中生享受“免费教育”;韶山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2020年也被列为全国示范县(市)。
与“小的好处”相对应的,是唐刚所说的“小的不足”。比如土地资源的局限。韶山市2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包括约70平方公里的景区保护面积,经济发展中的用地空间不大。另外,由于经济总量较小,韶山在发展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集群规模不大,龙头企业较少。
“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化新韶山”,这是韶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参与起草韶山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唐刚透露,韶山的未来发展,还包括建设“红色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在内的“四地一园”,以及“五个韶山”——其中第一个就是“红色韶山”。
“韶山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毛主席的家乡,这是独一无二的。”唐刚认为,推进韶山发展必须打好“红色”这张牌。
伟人故里的“红色”,最直接的效应是带动人气,促进了旅游业发展。韶山市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GDP约97亿,而旅游综合收入有33.75亿元。
红色旅游依然是韶山发展的主导性产业。不过,在韶山市文旅广体局产业发展办负责人周凯看来,韶山的旅游以瞻仰参观型为主,大部分景点免费,旅游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对于许多旅游团队而言,旅游线路无论是长韶衡(长沙、韶山、衡山),还是长韶张凤(长沙、韶山、张家界、凤凰),一般只把韶山当成“过境站”,很少留下来住宿。
“只有让游客在韶山慢下来、留下来,才能更好地带动消费。”周凯说。
如何留住游客?这需要理由,比如更多的景点、更有吸引力的游玩项目。事实上,对于文旅资源发掘和新产品的开发,韶山已经发力。
在韶山乡大坪村——毛泽东外婆家,总投资8.6亿元的棠佳阁文化旅游体验园正在建设;
在韶山乡韶润村,“最忆韶山冲”剧场的主体建筑正在施工。这是张艺谋导演的全球首个室内旅游目的地驻场演出项目,总投资6亿元,有望在今年年底公演;
在清溪镇石湖村,优质的地下热水资源已经探明。韶山市将规划建设温泉生态旅游小镇,推出休闲康养等温泉体验项目。
游客在韶山参观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2020年12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运抵韶山,放到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接受参观。另外,嫦娥5号探测器从月球取回的月壤,将有一部分运到韶山存放。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向媒体表示,把月壤放到韶山异地灾备,可以告慰毛主席“可上九天揽月”的夙愿。
目前,选址在韶山天鹅山的月壤及航天航空创新体验基地主体工程即将动工,这个航天小镇文旅项目“将红色教育与航天精神结合起来”。
2017年停办客运业务的韶山火车站,经过整修后将成为“两山”铁路的韶山站。
还有个好消息:全国首条红色旅游铁路专线——连接韶山与井冈山的“两山”铁路,计划今年6月开通。
如今,红色培训教育也在韶山开展得如火如荼。2020年韶山市红色培训机构培训学员4.6万余人,某种程度上拉动了当地酒店和餐饮业的消费。建党100周年的2021年,韶山的“红培”热度还在升温。
以红色资源优势推动全域旅游,并辐射到经济建设,韶山的这一发展路径已然清晰。
“把自豪感转化为责任感,把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把知名度转化为开放度,把革命性转化为创新性,”韶山市长曹伟宏在一次大会上说,“这样才能将韶山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张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