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在刚过去的5月,吉利学院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荣誉榜里又收获了几枚“重量级”荣誉:在享有数学建模“奥林匹克”之称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中13支队首次参赛夺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全队获奖,一等奖获奖率高达15%,远远高于7%的平均获奖率;在“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一举囊括一、二、三等奖28个奖项。
在各大学科竞赛中,吉利学子频频崭露头角。这体现出的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吉利教育理念。
学校培养了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吉利学子
数字化引领智慧教学
在吉利学院“智慧大屏”“在线互动”“线上答题”“交互教学”“时时分享”智慧教室里,分享、 交流、 抢答、 展示, 课堂间的欢声笑语传遍整个教学楼;慕课、 翻转课堂 、对分课堂 、沉浸式课堂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在线考勤、在线分组、在线作答、在线生成学情分析,热点词学生画像,让课堂变得趣味横生。
伴随着物联网、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大数据时代正在开启人才培育的个性化模式。“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吉利学院秉承“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服务理念,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引入智慧教学云平台,实现智能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在线教学和互动教学,以信息技术推动教改课改,推动“教与学”的转变。
学校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数字化能力,以“数字化 ”开启专业群优化和升级,将数字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学生编程类、量化研究类等能力。依托吉利人才集团的“芯位教育”在线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真正做到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转化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学校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着眼未来,构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强基赋能
当前,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以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迎来发展热潮,急需一大批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发展。专家指出,技术驱动下工作内容和场景的不断变化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需求。新时代“新工科”人才的亟需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
除了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外,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吉利对人才最基本要求。近年来,吉利学院全面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工程,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通专并重”,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构建了由通识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组成的全方位通识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创新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维度与培养路径,将知识、能力、素养与人格培养紧密结合,创新构建了理想信念、可持续发展能力、精英特质、人文素养、身心健康等5大核心素养、20项关键能力、100门特色通识课程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八大讲坛、魅力训练、书香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提升内涵、积淀素养,描绘“千人千面”中自己专属的画像,最终实现吉利学子的素质养成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共生共长,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吉利学院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博雅学院院长李小平表示,吉利学院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由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成长;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让学生作出正确价值选择和判断;培养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化与智慧的能力,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滋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创新精神。
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打通素质教育与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到广袤的农村下田插秧、在学校的空地开辟出蔬菜果园,种上番茄、辣椒、豇豆;走进社区每周风雨打不动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深入大凉山的每一个村落用镜头记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年每名同学都要完成2个学分32学时的劳动理论和实践。吉利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劳动形式和路径,把劳动教育搬出课堂,延伸进广袤的农村、社区和老百姓生活中。坚持实践课与各专业课程相互融合,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结合“劳动周”和“劳动月”,开展“文明校园,自主收餐”“清馨校园,你我行动”“感受书香,传递文明”等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用最生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劳动品德,积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以前总是看到爷爷奶奶耕地种田,自己还从来未动手试过。没想到来了吉利学院,还能分到一块田。劳动实践提升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延伸了我们对专业的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张强同学在实践中颇有感悟。在同学们的精心照顾下,“校园农场”即将迎来第一次丰收。
如何真正发挥实践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活”起来,吉利学院将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聚焦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围绕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领域,拓宽育人平台,形成育人合力,引领青年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探索优质社会实践资源,先后组织49支30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参与“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追寻红色足迹、助力乡村振兴、教育关爱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为四川省20个县市,10余所小学的千余名学生开展课业辅导、心理帮扶,让学生在体验参与中尊重差异、理解多元、合作共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学会思辨和创新。
吉利学院积极推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方协同联动,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培育了一批校外公益志愿服务特色品牌。“蓝天计划”“献血车进校园”等志愿服务活动170余场,志愿服务学生总数达10000余人次,让学生主动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化,重视每个孩子的潜能,助力更多的人实现更高价值,探索获得更多个性化教育体验,打通素质教育与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