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陈辉

“这剧把我看惨了,看傻了,看痴了。看得我郁郁难解,不抒怀一次不能畅快。”这是10年前,网友给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写下的短评。那时可能很少人会想到,10年后,《后宫·甄嬛传》的热度不仅没降低,反而出现了“甄学”“甄嬛体”,网友们甚至将11年前的首播日(11月17日)称为“甄嬛节”。

对于《后宫·甄嬛传》,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一方认为,它过度娱乐化,全剧无好人。主角本是懵懂少女,在后宫中逐渐蜕变成权术高手,名义上是“大女主剧”,但剧中的女性并未觉醒,崇拜的依然是腐朽的封建男权文化,追捧这样的电视剧,属是非不清。

另一方认为,它揭露了封建后宫的真实状况,对于今人认识历史有帮助作用,且全剧情节曲折、制作精良,堪称良心之作。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并存。不应忽略的是:《后宫·甄嬛传》电视剧不仅在国内反响大,在国外也被热捧,先后在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播放。这么多人喜欢它,难道大家都“是非不清”?这样的“是非”,也许是自我设限,而非客观标准。

时代需要创新,而创新注定不完美。每一代人都难免用挑剔的眼光看下一代人,很少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先了解基本事实。《后宫·甄嬛传》能成功,因为它不可替代,盲目争论它好不好,不如多想想,如何用更好的东西替代它。

本文前半部分将对《后宫·甄嬛传》涉及的历史做一个大概介绍,最后给出个人的一些思考。

甄嬛的一生与爱恨情仇(11年了甄嬛的是非)(1)

《后宫·甄嬛传》海报

少年甄嬛就是带货达人

《后宫·甄嬛传》最引争议处,是于史无据,连“嬛”的音都发错了。“嬛”有三音,在琅嬛(天帝藏书处,也代指仙境)中读如“环”,指女子娇柔美貌时读如“宣”,此外通“茕”字,读如“穷”。所以,剧中甄嬛应读如“甄宣”,皆误成“甄环”。

甄嬛故事背景设在清代雍正朝,与史籍有冲突。

其实,原著背景是架空的大周朝,男主角是乾元帝玄凌,是擅长诗词书画的风流皇帝。可能是为了增加戏剧性,电视剧修改了背景,留下种种漏洞。

从剧情推断,甄嬛的原型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1693—1777年,以下简称熹贵妃),出自额亦都家族。

钮祜禄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努尔哈赤时,额亦都是议政大臣,五大臣之一。额亦都先娶努尔哈赤的堂妹觉罗氏,后娶努尔哈赤的四女儿穆库什,他的女儿则嫁给皇太极,被封为元妃。额亦都有16个儿子,3个与皇家联姻,第十六子遏必隆是“托孤四大臣”之一,因未全面倒向鳌拜,康熙特许他建家庙,并撰碑文:“念尔勋旧大臣,兼核历朝典则落成之日,田锡丰碑。昭国家不忘故旧之恩,亦皇后永怀顾复之念。”

不过,到熹贵妃这一代,额亦都家族渐失辉煌,旁支生活艰难。

据王闿运《湘绮楼集》记,孝圣宪皇后是承德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六七岁时不得不在街边卖货,不论卖什么,均生意兴隆,被认为是有福之人。孝圣宪皇后的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凌柱”,典仪官属礼部,是监督典礼仪式的侍卫官。

13岁时,通过选秀女,熹贵妃进了雍亲王府。

甄嬛的一生与爱恨情仇(11年了甄嬛的是非)(2)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选秀女不是选宫女

选秀女是清入关后,依明代选妃制度并稍改,形成新后宫制度。

清制,旗属女子13岁以上16岁以下,由八旗都统造册,送户部奏请引阅,以备妃嫔之选。秀女每三年一选,除“有残疾不堪者”,均按时送到京师神武门交内监,准备挑选。未经选秀,不得私自婚配。

外地秀女进京不便,曾一度诏准免选,但不久又下诏恢复。此外,宫中妃嫔的姐妹一度免选,后亦恢复。

清后宫分皇后(1名)、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宫女9个等级。秀女一般初封为答应。被选中的秀女除留在宫中使用外,还有一部分“分皇子邸”,熹贵妃就是被分给雍正的,当时雍正还没当皇帝。

明朝选后妃,重平民出身,朱元璋有祖训:“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等,必选良家女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食缘为奸,不利于国也。”清朝选秀女必在旗,且多出自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

这就留下一个大问题,在原著中,甄嬛的父亲是吏部侍郎甄远道,是不在旗的汉官,他的女儿无权参加选秀。电视剧让雍正给甄嬛赐姓钮祜禄氏,清廷确有赐姓的习惯,不仅赐满洲姓,也赐汉姓。但赐姓在甄嬛入宫后,并没补上“甄嬛当初如何成秀女”的漏洞。

除三年一次的选秀女外,内务府另有选宫女,每年一次。贵人以下的秀女地位低,随妃嫔居住,并承担体力劳动,与宫女无异。宫女如得皇帝赏识,也可能被迅速提拔成妃嫔。所以人们常把“选宫女”和“选秀女”搞混。

甄嬛的一生与爱恨情仇(11年了甄嬛的是非)(3)

甄嬛的父亲甄远道是不在旗的汉官,他的女儿本无权参加选秀。

后半生成了活神仙

雍正初期并未重视熹贵妃,据《湘绮楼集》记:“最初她只是仕女身份,有一年夏天雍亲王被时疾,御旨者多不乐住,孝圣(指熹贵妃)奉王妃命,旦夕服事维谨,连五六旬,雍亲王疾大愈,遂得留侍,生高宗(即乾隆)于雍和宫。”

在雍亲王府,熹贵妃当了10多年格格(音如哥哥,一般指皇族女儿,或其他地位高的贵族女性,亲王的低阶妾也称格格)。直到雍正继位,她才被封为熹妃,排在乌喇那拉皇后、年贵妃、齐妃之后。年贵妃、皇后相继去世,齐妃的儿子弘时私下勾结雍正的政敌八爷允禩,雍正将他转为允禩的子嗣,注销允禩的皇族身份时,也将弘时的身份注销,齐氏失宠。

1730年,熹贵妃终于被封为贵妃,实际上掌控了后宫,此时她已39岁,嫁给雍正已26年。可直到5年后,雍正去世,也没将她扶为皇后。

皇后与皇贵妃在宫分、赏赐额度、礼仪规格、权力上,有很大差距,皇后的生日称圣寿节(也用来称皇太后的生日),皇贵妃的生日只是千秋节。

乾隆登基后,将母亲熹贵妃尊为皇太后,移居慈宁宫,可熹贵妃不敢住。

在清宫中,皇太后居所是咸安宫和慈宁宫,但雍正将咸安宫改成宫学,慈宁宫则是孝庄太后故居,鉴于她的巨大威望,无人敢住,已空了几十年。乾隆只好拆了慈宁宫西侧宫墙,建寿康宫,给熹贵妃住。

乾隆帝奉母至孝。熹贵妃后半生游山玩水,享受人生。六十大寿时,乾隆为母亲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作为寿礼。熹贵妃84岁才去世,在清朝皇太后中寿命最长。

甄嬛的一生与爱恨情仇(11年了甄嬛的是非)(4)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清,张廷彦等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清高宗弘历生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岁寿辰,乾隆为此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

果亲王不太可能爱甄嬛

《后宫·甄嬛传》中,甄嬛与果亲王有段不伦恋,还生了龙凤胎,这是编造。

果亲王名允礼,康熙的第十七子(实际是第二十七子,早夭者不序齿),未参与皇位争夺,得雍正信任。雍正遗诏称:“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要乾隆照顾果亲王。

果亲王擅书法、诗词,今成都杜甫草堂中,有“少陵草堂”石碑一通,即他的亲笔。

电视剧称弘曕(音如演,意为晒)是果亲王与甄嬛的孩子,弘曕常误作弘瞻,一个是“日”字边,一个是“目”字边。弘曕是雍正的六子(实际是第十子,早夭者不序齿),生母是谦妃刘氏,她以宫女身份被选入宫,后成雍正的妃嫔。

果亲王有一子一女,均早逝。把弘曕过继给果亲王,因乾隆特别疼爱这个弟弟。按清朝皇子分封制度,15岁才能封爵。5岁的弘曕过继给果亲王后,只要身体素弱的果亲王一死,弘曕便直接当亲王,“既得嗣封,租税所入,给用以外,每岁赢余,不啻巨万”。

后圆明园“九洲清晏”失火,诸皇子扑救,弘曕最晚到,到后还嘻嘻哈哈,乾隆大怒,降他为贝子,弘曕一病不起,乾隆亲自探视,痛哭说:“以汝年少,故稍加拂拭,以格汝性,何期汝愧恧(nǜ)之若此?”升他为郡王,可弘曕还是病死了。

电视剧称雍正用毒酒赐死果亲王,其实雍正死后三年,果亲王才去世,终年41岁,与熹贵妃几无交集。

甄嬛的一生与爱恨情仇(11年了甄嬛的是非)(5)

蒋廷锡绘允礼像,出自《清史图典·雍正朝》。

抓人全靠这四点

《后宫·甄嬛传》确有不少违背历史的地方,但文艺创作追求艺术真实,即把握时代的真问题。《后宫·甄嬛传》至少在四点上触动了人们的愿望:

首先,对性别平等的愿望。正如原著作者流潋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中国的史书是属于男人的历史……我极力想写下历史上那些生活在帝王将相背后的女人的故事,还原真实的后宫女子心态图。”虽然在法律上,已基本实现性别平等,但在习俗上、观念上、文化上,还有很多可改进处。太多人动辄沉浸在宏大叙事中,不肯更多元地看问题。《后宫·甄嬛传》体现了女性的细腻、解构、戏谑的视角,为重新审视历史与传统,提供了更多可能。

其次,职场成功的愿望。在学校时,人人为集体目标而学习,以致许多人刚进入职场时,往往难以适应。成人世界难免有利益冲突,充分了解规则才能保护自己,可这些规则长辈不说、学校不教、老师不讲、书本不介绍……人人只能暗中摸索,易生焦躁、迷茫等情绪。

其三,把握人生的愿望。年轻时都会向往未来,但在互联网时代,愿望往往大于现实,如何自我调适,成了大问题。

其四,怀旧的愿望。许多年轻人从小遭遇激烈竞争,牺牲了童年的快乐,当他们想怀旧时,却发现自己竟无旧可怀,不知什么是生命的依据。

《后宫·甄嬛传》恰好满足了这四方面要求:甄嬛非现代女性,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即使规则、环境差,甄嬛也算成功;不仅职场成功,甄嬛的感情生活也多彩;剧中还虚拟了过去……

甄嬛的一生与爱恨情仇(11年了甄嬛的是非)(6)

《后宫·甄嬛传》中的华妃。

能接地气也重要

人并不完全生活在真实中,也生活在“拟态环境”中,即“似是而非环境”中。

比如我们对球星梅西的了解远多于对邻居的了解,可我们谁也没见过他,却天天见邻居。我们滔滔不绝谈论着梅西的谦逊,可这是事实吗?

这些都是媒体传达出来的印象。媒体这么写,因为读者喜欢看到这些。于是,梅西不得不扮演谦逊,媒体专报道他的谦逊,读者一看到梅西的谦逊就高兴……这就集体制造出一个幻象。

《后宫·甄嬛传》也是这样的一个幻象,它帮人进入一段无法进入的生活,获取未知的体验。沉浸在《后宫·甄嬛传》中,我们想象自己就是主角,编出新情节。正如没在脑中扮演过贾宝玉、林黛玉,他肯定不是《红楼梦》迷。

脑中扮演的角色越多,就会变得越宽容,就越能适应多元化社会。所以,没必要揪着历史说事,也许更应检讨,你写的东西为什么没人愿在脑中扮演?

《后宫·甄嬛传》有残酷、暴力的东西,但正如影片《洛奇》中所说:两人在拳台上殴斗很残酷,但比500名士兵在战场上厮杀要好得多。(大意如此)

人性不完美,压抑、遮蔽不是办法,找到一个安全的方式,释放出来,反而会转化成建设的力量:嫉妒可催人努力,狭隘可变成坚强,自私可转化商业嗅觉……《后宫·甄嬛传》的价值就在于它实现了这个转化,太多年轻人因它找到了奋斗的动力。

人类只拥有有限理性,可能永远写不出来毫无瑕疵的作品,与其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上面,倒不如像《后宫·甄嬛传》那样,浅一点,但更接地气一点。(责任编辑:沈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