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计谋百出的智囊是什么样的形象?是像诸葛亮一样摆足姿态的引的刘备三顾茅庐,还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今天来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位更古老的历史人物。浩瀚历史长河中智谋无出其右,心态比智谋更有境界的谋士——张良!
国破家亡,热血愤青
张良出身的家室背景非常优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其祖辈是韩国的贵族,且五代都出任韩国的丞相,贵族名士之后。然而在成为天下闻名的谋士前,少年张良还是个热血青年,或者说是个愤青。作为被秦国第一个歼灭的韩国,少年张良一夜间从贵州世家子弟沦落为无国无家的可怜人。那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那一刻他是悲伤、不甘,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张良,带着仅存的一些家底心中开始计划着…..结交刺客,谋划在博浪沙的一次行动,这个平时看着软弱的书生想要热血复国,想要狙击秦始皇。但是他失败了!原来自己谋划的一切在强大的秦国铁骑面前都是纸上谈兵不堪一击。
逃亡求学,蛰伏灭迹
但是他没就此心灰意冷,也没迂腐的想要殉国,在他逃亡的路上遇到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在逃亡到下邳的路上张良遇到了黄石公,黄石公假装掉下鞋子让张良捡来帮他穿,张良也不生气就照办了。黄石公觉得他是可造之才便告诉他自己有旷古烁今的兵法,如果习之能纵横捭阖决胜千里。张良一听便下跪求学拜师,但是和所有故事里的套路一样,好事总要一波三折,黄石公试了张良三次,当然我们的张良同学还是很懂套路,所谓好事多磨,老人家这是要磨练自己呗。终于从黄石公那里得到了那边《太公兵法》日夜研习。大家小时候都看过一部水墨画的动画片里所讲的就是张良的经历。
学有所成,觅主待势
张良可谓是天降良才,自从习得谋虑兵法,短短几年他已经从一个愤青的少年蜕变成一位满腹韬略,谋定后动,审时度势的智者。他深知单靠一己之力是无法成就大事,当时各地丰丰揭竿起义,他便在各个势力中观察分析,希望觅得明主。
最终选择跟随刘邦,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张良的慧眼识珠。刘邦并不是各股势力中最强的,项羽闻名天下人才济济的时候,刘邦还是籍籍无名。但张良就是能一眼看本质,刘邦虽然不像项羽文韬武略,但他更可贵的是善于听言纳谏,项羽虽是文武兼备但也容易刚愎自用。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国遗民,为扯大旗项羽找来了原楚国流落在民间的芈心太子,立为楚怀王。打着复楚的名号吸引楚国遗民来加入自己的阵营。楚怀王虽然是个吉祥物一样的存在,但是他还是智商在线,他知道制衡才是自己保命之道,不能仅仅依赖项氏家族。他提出两路进攻反秦,先入咸阳者为王。虽然项羽兵力远胜于刘邦,但就此开启了张良的奇谋妙策之路。
与项羽的嗜杀成性成鲜明对比,张良建议刘邦采用攻心怀柔战略,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使刘邦在东进之路上一帆风顺,许多城池得知刘邦贤名丰丰主动开城投降,让刘邦赢得时间,仅仅花费一年,比项羽早一步进入关中咸阳。同时张良提出笼络关中人心,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了秦国的严刑苛法,使得刘邦的声名远播。即使后来项羽强势赶走刘邦,民心却难以挽回。
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顿饭
—— 鸿门夜宴
因刘邦先入关中,使项羽名不正言不顺。项羽非常恼火,在亚父范增的唆使下摆下鸿门宴想暗算刘邦。因兵力悬殊,刘邦手下众人对此非常惊恐,纷纷劝刘邦逃跑。唯张良镇定自若,他说“在下已有三大良策,以保主公全身而退,愿陪同主公赴宴,”。
他根据项羽性格弱点,第一计说shui之以理,离间其与范曾。并以与项羽四叔项伯的交情和恩情,使得项庄舞剑也被轻松化解。第二计 舍之以命,他安排刘邦手下最讲义气的猛将樊哙不要命的闯入宴会,与项羽斗酒,最后借尿遁安排刘邦脱身。最后自己一人留下善后,并使出第三计 诱之以利。
人人都说项羽恃才傲物,那什么样的利益可诱惑他呢!这便是秦国的传国玉玺,既能让项羽名正言顺的称王,又能表示刘邦没有争雄之意。使得刘邦得以脱身喘息,以图后计。张良的计谋最关键的就是他能准确的把握各方心态,这与他当年意气刺杀始皇的城府真真不可同日而语。
惊才艳艳,一首童谣得一都城张良在离开咸阳之前,散布了一首童谣“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假装天降神预。可谓是非常精准的把握了人心回家乡炫耀的弱点,诱的项羽迁都彭城,留下天府之地的咸阳城给刘邦今后建都之用。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一座都城,可谓古今罕见。这才是真正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三才齐聚旷古烁今
在刘邦被驱赶到巴蜀时,一路上有许多将士偷偷潜逃,军心涣散。张良便与萧何商议,安排烧毁栈道。因栈道是出巴蜀唯一途径,刘邦非常不理解这个做法。烧毁栈道无疑就要老死蜀中,张良安抚并道出其中深意。
烧毁栈道,其一 就是士兵再无法逃离,使刘邦能在蜀中秣马厉兵养精蓄锐。其二 也是向项羽表示自己再无东归之意,让其放松警惕。至于以后杀出蜀中,也以后妙计,需待之后揭晓,刘邦听之有理,便安安心心在蜀中囤积兵力。
后来便有了历史闻名遐迩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此时韩信已投入刘邦账下,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张良与韩信合计,大张旗鼓的修栈道,迷惑守在巴蜀外三秦守将,因为栈道依山而建非常难修,一小段就要修葺大半年。
让三秦守将掉以轻心,以为修好栈得好多年。而实际上安排樊哙领大兵从陈仓小道偷出蜀中,一举歼灭三秦,直取关中。重新开启了与项羽的逐鹿之战。自此刘邦账下张良萧何韩信三才齐聚,这便历史上著名的是初汉三杰。
谏阻分封,开创千年郡县制除了秦始皇统一山河外,其余天子都是实行分封制,张良结合商周春秋战国灭亡的教训,及时阻止了刘邦分封诸侯的行动。他劝谏刘邦,如果像以前一样分封无法控制各路诸侯,若有诸侯实力强大乘势颠覆天子,终将有很大的隐患。建议实行中央集权,赐爵封地的奖励机制,鼓励将士建功立业,追随唯一之主,可保基业长久。千百年来,张良的这段分析可谓是旷古烁今,字字珠玑。张良此时的境界已脱胎换骨,从单纯的复辟韩国,到开中华历史新篇的思想概念。
功成身退,青史留名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忘”,张良这位洞察人心的智者有怎会看不清呢!但就是再有大智慧的人也会被功名利禄所累,往往知道做不到。但是张良缺能在名利权势的漩涡中理智抽身,功成身退。
他早在刘邦称帝之初论功行赏之际就开始了自己的隐退计划,刘邦说论功行赏首功便是张良,封万户侯,让张良随意选取最优渥的富户。而张良辞让偏偏选则了普通的留地,他回禀刘邦“此地是臣与陛下初识之地,此从跟随陛下才得以发挥所长,所以对此地非有感情”。其实这也是张良想要提醒刘邦,我们认识于危时,希望刘邦以后能留有余地。刘邦恩准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懂得帝王心态,刘邦开始剿除功臣势力时,张良已是半隐退的状态。他明白就算是贤明如萧何,忠诚如樊哙这些与刘邦一起长大的嫡系臣子,刘邦都忌惮想剪除。自己就更不能往前凑,于是远离朝政,闭世修道,终是做到功成身退青史留名。
张良每一次蜕变在心境上都是质的飞越。从开始是复国热血,而后的隐姓埋名学习,到纵横捭阖是及时看清历史的轨迹,放弃狭隘的复国,开创一代盛世。而功成名就后又能及时抽身,毫无眷恋。这种心态的境界比他的智谋更值得我们学习,古往今来有多少谋士前赴后继,又有几个能做到像张良这样的境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