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近上之权,威凌百官,其势之雄阔,赫赫扬扬。

在中古时代的朝堂上,总有“权臣”的身影,他们或是依附皇权而威凌百官,或是侵蚀皇权而傲立庙堂,或是功业立身,权柄赫赫。琅琊榜的大梁庙堂,自昭平帝至萧元时四代人,出现了数位权臣,种类齐全。

权臣之分

所谓权臣,要拆解来看,权者,权力也,臣者,臣工也。二者合之,有巨大权柄之臣工也。并不是说权柄巨大,就是权臣,比如说丞相,一样权柄巨大,但不是每一个丞相都是权臣。必须是权势已经凌驾百官,乃至上胁天子的,才是权臣。

自夏朝开启家天下以来到满清为止,中国古典政治时代五千年,出现的权臣数量不少,根据他们掌权的方式和性质不同,分为种。

贤臣摄权,托孤辅政

这一类权臣,是历朝历代君主最想要的。他们的权柄是自己的巨大才华,高尚人品和与君主密切的关系而来的。

商朝伊尹,周朝周公,季汉孔明,就是典型的代表。

伊尹是有莘国人,才华出众,所以商汤三次聘请他,后来商汤娶了有莘国公主,才成功让有莘国陪嫁伊尹过来。伊尹到商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由于商王太甲放纵暴虐,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他都能放逐商王,自理国事了,可见其权柄之大。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牧野之战,商周鼎革,但周武王却早早去世,而其子周成王还很年幼,于是周公旦摄政理国,东征平乱,大增诸侯,制定礼乐。周公摄政,一国军政大权操之于手。

季汉丞相诸葛亮,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甚至说出了

琅琊榜的权谋像是过家家 琅琊榜中不同的权臣群像(1)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当然,我比较认同胖咪的说法,是在刘备子嗣中另取贤君,而不是取而代之。但这个权柄已经大的可怕了,是废立之权啊。刘禅也说过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这种权臣,倍受历代君王的推崇和期盼。而大梁也有一位这样的人物。

那就是长林王萧庭生。

萧庭生是祁王萧景禹之子,武靖帝悯其身世,又无奈无法恢复其祁王子嗣的身份,于是收其为义子,以为弥补。

在萧歆朝,萧庭生为七珠亲王,声势炽热,就连荀飞盏都说过

这些年……太多的人习惯了陛下之后就是老王爷

当时,东宫有主,萧歆的嫡长子萧元时年满十岁,已经被册封为太子了。可群臣仍惯性的以长林老王爷为二号人物,可见长林王的赫赫权势深入人心。

在萧歆驾崩前,思虑再三,决心以长林王为辅政大臣,这样,年幼的新君有依靠,长林王可以颐养天年,朝政也可以平静下来。所以萧歆临终在朝臣宗室面前,当众托孤

朕今日召宗室朝臣入内,当众托孤。将来新君即位,由……长林王辅政……

萧元时也说过

日常政务都是内阁商拟决议,呈报给孩儿,同时抄送长林府,如无疑议,孩儿便诏命符节令用印

足见,萧元时登基后,虽然已经亲政,但一应大小事务,还是要长林王监督的。可见,长林王虽然没有如诸葛武侯那样操持军国大事,但也要事事料理过目。

长林王之公忠体国,品德高风不亚于诸葛武侯。他虽然是辅政大臣,却没有因为君主少幼而揽权,而是扶持萧元时理政学习,维护他的权威。

琅琊榜的权谋像是过家家 琅琊榜中不同的权臣群像(2)

就连荀白水也承认,老王爷没有干预朝政。

如今朝堂运转平顺,所谓辅政也不过是大面上知会一声,老王爷真正插手的时候并不多。

可以说,如果没有荀白水作乱,害得长林王劳心竭力,耗尽元气而亡,长林王必定能扶持萧元时几年,稳住朝政。一切的一切,都会好。

揽权自专,势凌天子

第二类权臣,就是有揽权之心之实,无篡位之谋之举。典型代表,西汉霍光。

琅琊榜的权谋像是过家家 琅琊榜中不同的权臣群像(3)

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汉武帝临终定下的辅政大臣之一,在其他的辅政大臣死死败败后,他大权独揽,汉昭帝早逝,新君人选都由他决定。他先是拥立了昌邑王刘贺,但因为刘贺继位后立刻提拔自己的亲随,想要即刻掌权。惹怒了霍光,霍光就以刘贺27天干了一千多件坏事为由废了他,另立了戾太子刘据之孙刘询。刘询对霍光极为恭敬,连发妻许平君被霍光之妻害死,他都不得不隐忍下来。霍光死后,刘询抓住机会灭族霍氏报仇。如果不是刘询是霍光所立,否认他就是自损法统,恐怕霍光的坟都得被砸了。

大梁首辅荀白水,便是霍光式的权臣,虽然他没有篡位,但是为了揽权可谓无所不为。

在萧歆垂危将崩的时候,他就上下串联,试图趁着萧歆驾崩的时机发动政变,械锁长林王,独揽大权。所幸关键人物荀飞盏立场坚定,忠于皇帝,萧歆又临终托孤于长林王,这才没让荀白水得逞。

但荀白水并未死心,只是长林王位高望重,名分地位资历都压住他,他才稍有收敛。但还是一步步的揽权作乱,与自己妹妹荀太后诱骗萧元时废弃忠于皇家的翠丰,卫山两营羽林,换上了由荀氏门生统领的七万东湖羽林。后又与莱阳侯萧元启合谋,制造了“怀化将军抗旨案”,构陷长林。

怀化将军萧平旌回金陵后,荀白水可谓步步紧逼,竟然调遣直属御前的禁军兵攻长林王府。后来朝会审案,他又用自己的手令调遣直属御前的羽林军。只有皇帝能够调遣的兵马,他荀白水说调遣就调遣,既说明他的嚣张跋扈,也反应了他的权柄之巨。

琅琊榜的权谋像是过家家 琅琊榜中不同的权臣群像(4)

长林王薨逝,长林王府退出金陵之后,荀白水威权更重,朝廷的选人用人,荀白水说了算,萧元时只能任用一些低阶官员。这点从东境之战后将领入京受赏时可以印证。

荀白水和他的侄女婿萧元启将狄明推上了三品羽林大统领的位子,而小皇帝能做主的只有像岳银川这样的五品参将。

荀白水甚至得意忘形地说出所谓“朝局安稳”这样的话,也就是自己大权在握的情形的意思。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经极其尖锐,如果不是荀白水遇刺暴毙,很难说接下来会怎么样。

仕谋弱主,野心勃勃

第三类权臣是历代君王皆惧之恨之的对象,就是野心勃勃,有篡位谋权威胁的人,典型代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司马懿是望族司马家的人,因司马家的声望而被曹操征辟,不过当时司马懿才能不算显著,而且年轻(司马懿与孔明,孙权,曹丕是一代人,属于曹操刘备的子辈人物),并未得到曹操的重用,而是成为了曹丕的幕僚。凭借着与曹丕谋划大为,汉魏鼎革的大事而在魏文一朝扶摇直上,并成为魏明帝朝的四大辅政之一。但他真正成为权臣还是在曹芳时代,趁着同为辅政的曹爽放松警惕后,发动正始之变,屠灭曹爽,正式架空曹芳,掌控魏国大权。并且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父子三人先后诛杀曹爽,三征淮南,废曹芳,弑曹髦,最终取曹魏而代之。

琅琊榜的权谋像是过家家 琅琊榜中不同的权臣群像(5)

在大梁昭平朝,有一个权臣,准确来说是已经有如此苗头的重臣——宁国侯谢玉。

谢玉并没有成为实际上的权臣,还只能算是权臣苗子,但他却又有成为司马懿式权臣的可能。

这点可以从他的处事,择主后在东宫集团的地位来印证。

宁国侯虽然是两头烧灶,但从他暴露后就立刻断了誉王那头来看,他无疑是更倾向于献王的。这是因为献王软弱,好拿捏。在献王一党中,真正的领袖并非身为皇储的献王,而是谢玉,东宫麾下的官员明显惧怕谢玉。而像陈元直这种原本中立滑溜的老狐狸,也是被谢玉给驯服的,可见谢玉的本事。

如果献王顺利继位,谢玉以从龙之功,东宫谋主的身份势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不要说等到萧景宣之后,就是献王萧景宣本人,真的压得住谢玉吗?

琅琊榜的权谋像是过家家 琅琊榜中不同的权臣群像(6)

而且谢玉为人狠辣果决,姻亲天泉山庄有成敌之患,立刻痛下杀手,丝毫不顾及儿女之求。这样的人,一旦大权在握,野心蓬勃滋生,极有可能行司马仲达之事。不过他被梅长苏斗倒,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猜想了。

帝王之刃,鞭挞百官

第四类权臣,实际上是皇帝用来鞭挞百官的鞭子,他们的巨大权力是皇帝默许的,是皇帝用来监察百官,铲除异己的。许多帝王与群臣斗法就需要这样的刀子,典型代表明朝严嵩,魏忠贤。

严嵩,魏忠贤确实是奸臣无疑,不想为他翻案,也不赞成为他们翻案,但他们的存在确实是明朝政治中的双刃剑。

严嵩能在嘉靖朝入阁掌权,权倾天下二十载,离不开嘉靖皇帝的支持,而嘉靖支持严嵩掌权,并组建了庞大的严党。嘉靖支持他们为的是对抗庞大的清流集团,明朝的清流集团可以说,对整个国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伤害了。明朝国库空虚,军力疲弱,就是因为文官集团对国家财富的吞噬和武将集团的打压。皇帝如果想要改变现状,也很是危险,明武宗,天启帝的死都十分蹊跷,嘉靖也莫名其妙地遇到过刺杀,后面就是严党崛起,隐于西苑。

琅琊榜的权谋像是过家家 琅琊榜中不同的权臣群像(7)

魏忠贤就不必说了,天启在小冰河时期,辽东叛军,蒙古和农民起义的环境下还能支撑大局,就是靠着魏忠贤制衡文官,自己才能弄到钱,用兵,治国。

这类权臣不一定是文臣武将,也可以是特务甚至于是太监,在大梁,对应的就是悬镜司夏江。

悬镜司是如同锦衣卫一样的特务机构,监察百官行径,查鉴奸邪,还兼顾军务。历任首尊的地位不必说,而夏江更加是佼佼者。

在大梁,夏江的地位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毫无疑义,这是源于昭平帝的信任和重用。

昭平帝是篡位登基,他本人刚愎雄猜,多疑至极,对于悬镜司这把利刃,是屡次高举。

琅琊榜的权谋像是过家家 琅琊榜中不同的权臣群像(8)

夏江的地位有多高?他甚至能让昭平帝轻判谢玉。谢玉是何等罪名?但是一条杀害内侍,挑衅皇威,就必死无疑了。这不是两党之争可以救的,但夏江做到了,足以说明夏江在昭平帝心里的地位之高。而且,夏江可不仅仅是一把锋利的刀,瞒着昭平帝,他还靠着悬镜司的密查和滑族力量控制了一些朝臣。这把刀已经有了自伤的危险了。

夏江因为卫铮被夺案,被昭平帝怀疑与誉王勾结,一举打尽,恐怕也于他势力太大有关。昭平帝早有忌惮。

权臣

四类权臣,第一类是帝王梦寐以求的,可以帮他们治国理政,还不用担心他们谋反;第二类是帝王厌恶的,可以帮他们治国,但要防着被架空;第三类是帝王最恐惧忌惮的,因为自己的权位生命都会受到威胁;最后一类是帝王的白手套,屡见不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