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清晰的逻辑和表达能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晰的逻辑和表达能力(表达的逻辑让你的表达更有条理)

清晰的逻辑和表达能力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合,

1、 上台给领导做汇报时,咕噜咕噜说一大堆,领导一句“嗯”结束你的疯狂输出。

2、 面试时,回答没有逻辑,自己都感觉自己在瞎说。

3、 演讲时,你在深情并茂的演讲,底下的人神游天外。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是曾经给领导做过汇报,说了近半个小时,本想着汇报完之后,会得到领导一句中肯,还会提出一些见解然后我和领导battle,最后领导接受我的提议。

可现实是,领导一句“嗯,你等会儿来趟办公室,下一个”浇灭你的所有想法。

也包括我们在与同事沟通时说一大堆,然后并没有得到期待的回应,有没有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领导或者同事没有听懂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想法,或者说自己的表述让人难以捕捉到逻辑

那么什么是表达的逻辑,一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表述又是怎样的。

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约翰.科林斯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会议了。

哈尔.约瀚逊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明天开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

唐克利福德的秘书说,唐克利福德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法兰克福赶回来。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订了,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订。

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您看行吗?

这是没有经过思想组织的表述,没有任何逻辑的表述。

我们接着来看下面的表述。

今天的会议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吗?因为这样对科林斯和约翰逊都更方便,唐克利福德也能参加,并且本周只有这一天会议室还没有被预定。

这样的表述是不是更清晰,更能让人听懂。

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述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来进行表达的,“先总结,后说明,自上而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逻辑来进行表述呢?

如果受众希望通过阅读你的文章、听你的演讲或培训,来了解你对某一问题的观点,

那么他需要阅读,并且理解每一句话,试着找到这几句话之间的某种关系,然后提炼出你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想一想这之间花费的功夫和时间。

如果你的文章按照这种结构来说明,先总结,后说明,自上而下,从中心思想一级一级来展开,这样的文章肯定更容易读懂。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无论他的智商有多高,一部分思维能力用于识别和解读读到的词语。

另一部分用于找出这些词语或者思想之间的关系,而剩下的思维能力则用于理解所表达思想的含义。

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表达你的观点,减少读者和听众在前两项活动上花费的时间。

从而使读者和听众有足够的思维能力去理解你要表述的观点。

相反,如果听众不断地从上下文中寻找某种联系,那么这种表述的逻辑顺序就是不恰当的,他们迟早会感到厌烦。

那么如何做到有逻辑地自上而下的表述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结构中用到的一种关系: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不多说,直接上例子)

这是一份商务报告,所运用的结构就是纵向关系。

为了向读者或者听众传递新的信息而作的表述,必然会使听众就其逻辑性产生疑问,例如: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才能这样”

或者“为什么你这样说”

因此你必须在该表述的下一层来回答读者的疑问。

就如上面例子中的描述,为什么要购买这个公司的特许经营权。

原因1:快速增长

原因2:将产生经济效益

原因3:更容易引入

此时,你回答的这三个原因仍然是向读者传递他不知道的新信息,这又使读者产生新的疑问,

于是你又应该在下一个层次回答读者新的疑问,

所以你应该不断地按照“引起读者疑问并回答疑问”的方式继续表述,直到你认为读者不会再对你的新表述提出任何疑问为止。

这就是自上而下法的核心:纵向关系(疑问/回答式表述结构)

自上而下法构建逻辑关系的步骤:

1、 提出主题思想

2、 设想读者或者听众的主要疑问

3、 与听众或者读者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4、 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