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教育学院参加国培项目初中数学教师省外研修时听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张鹤老师的讲座《如何教会学生》,使我们顿感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但其中的一个小片断却让我思考良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材编排的基本体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材编排的基本体例(教材这样编排也未尝不可)

教材编排的基本体例

在北京教育学院参加国培项目初中数学教师省外研修时听了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张鹤老师的讲座《如何教会学生》,使我们顿感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但其中的一个小片断却让我思考良久.

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有一问题的思考(教材76页):

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图19.1-4是这个函数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1)这一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3℃).14时气温最高(8℃).

(2)从0时至4时气温呈现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从4时到14时气温呈现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

(3)我们可以从图象中看出这一天中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张老师让我们回答教材中有什么编排不恰当的地方.当时有几个同学都没答到点子上,我想了想,站起来回答:可能是问题的顺序不对吧,问题(1)说的是最值,问题(2)说的是单调性,问题(3)说的是函数的概念,把顺序调整成为(3)(2)(1)较为合适。对于我的回答,张老师大加赞赏,并指出教材的编写一定要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

所谓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在数学教学中并存着教师的教授知识过程,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些过程实际上都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逻辑过程.教学逻辑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活动的思维及其规律.作为教师在进行这节课的知识的教学前,就要能够明确这些逻辑关系,并依据对知识的逻辑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教学的设计.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赞同的,回到住处我却陷入了思考,教材内容的编排要符合逻辑顺序本来无可厚非,但是非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要改成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吗?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载体,教材里每一板块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我们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结合文本,反复研读,独立思考,认真体会编者意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那么对于上述问题,教材的编排为什么没按逻辑顺序呢?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产生的”.数学知识虽然有抽象的一面,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图形意识、记数意识和度量意识.而教材恰恰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去感悟和理解各个知识点的,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那么试问:学生在看到上面函数的图象时,他最先感知的是什么呢?应该是图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其次是可以直观的看到图象变化的趋势,而图象上的点和实数对的对应应该是最后感知的.所以教材这样编排,恰恰是反映了学生的观察顺序,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

再如,我们都知道数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呈现螺旋上升形式,其实也是尊重了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所以说,对于前述问题,教材这样编排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