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优雅又不显得做作(最极致的做作就是卖弄学问)(1)

易经是中国人几千年集体创作的成果,整部书极其精炼,言有尽而意无穷。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它就像天书一样。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去碰它。

不敢靠近的原因,除了因为难度大,不好懂,还因为它一路传袭下来,已经被沾染了太多的迷信色彩。

占卜、鬼神、宿命论……尊师、道长、天地通……所有这些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东东,追根溯源、寻找理论基础的时候,都可以算到易经头上。

几千年传承下来,一部分人迷信它的神秘,形成了术数派;一部分人相信它的平凡,形成了义理派。这也是目前为止,易学的两大分支。术数派痴迷于它的预测力,就像火云邪神醉心于武功;义理派坚信它的实践指导力,把它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走的是伟大路线,还是平凡路线,最后都必须汇聚在一点:对人有正面作用力。或排忧解难,或催人奋进,或导人向善。

这种正面作用力,也是一种利他的力量,对于个人则没有太多欲求。这是一种让人非常舒服的状态,一切自然流露,毫无造作扭曲的痕迹。若人人如此,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一片和谐。易经运用到极致,便会呈现“群龙无首”的大同世界

易经中的“群龙无首”并不是一种失序的状态,而是无对比、无压制、无分别心,一切自然流露,人人各得其所,每个人在其所在的位置都充分发挥本色。从自然流露到大同世界,易经的平凡和伟大貌似就是一回事而已。

当然,这种大同世界,犹如虚构的乌托邦,以及诗中的桃花源,人类历史上应该从未出现过。

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事。虽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但这也就是说说而已。只要五脏俱全,无欲无求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易经的卦序中,有一个序列是这样的“乾坤屯蒙需讼师”。简略的比喻是:乾坤是父母;父母产下的婴儿,处于混沌初生的状态,就是屯;婴儿求知欲渐长,达到朦胧不清的状态(蒙),就需要启发心智;成长过程中,必须供以食物等资源,这就是需;资源有限,开始争吵,这就是讼;口角之争还搞不定的,就动手甚至动刀动枪(师),轻则乡民械斗,重则战火连连。

这是个一个人很自然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沾染人间三毒-贪、嗔、痴的过程。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自然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只不过有部分人懂得节欲,得以发展处道德和秩序;有部分人肆无忌惮,到处招人嫌;有部分人则三毒俱全,奢欲深重,乃至毒气攻心,成为一个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人。

只要沾染了贪、嗔、痴,人的自然状态就会被改变。中毒越深的,越不自然,用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作(zuo)。说那个人好作哦,就是指他矫揉造作,极其不自然,时时刻刻都在感受人生如戏的真谛。

我个人觉得,那些把易经渲染得神乎其神、甚至装神弄鬼的人,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奢欲太深。有些大师在帮人解决问题甚至传道授业的时候,全是冗长的繁文缛节,各种仪式、派头,甚至无限度地卷人钱财,整出五花八门的技巧,显得很高深莫测、神圣不可侵犯的的样子。我只想说,无论大师您有多厉害,搞这么多东西出来,真的太作了。

虽然我目前是义理派,但我也相信占卜能够流传千年,定有其可取之处,但如果要真正追求本真,我相信用一些普通的牙签就能完成占筮。有些牛逼哄哄的大师,甚至声称能够练到悬空离地三尺。我想问,您离地三尺想干嘛?是在炫耀您得道成仙了吗?您这么牛逼,咋不上天呢?

人越长大,越容易丢掉一些宝贵的东西,比如朝气、好奇心、梦想。贪嗔痴的毒越深,不忘初心的纯粹感越弱,越容易被钱、权、色蒙蔽双眼。到老的时候,有些人看淡了,无欲无求了,反而变得越来越像小孩,跟自己的孙子玩得特别嗨。

人的一生,的确需要学会怎么把贪、嗔、痴三毒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纳入与代谢形成动态平衡,不至于在体内异常发作,害人害己。

对于易经,虽然我只是碰到了皮毛中的皮毛,甚至连皮毛都不算,但是我相信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非常平凡的经典,是能够切实运用大生活的方方面面,造福于大众的。它不应该成为哪个大师卖弄玄虚的工具,也不应该成为我们普通人的樊笼。学问就在那里,能取走多少就取走多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从来不需要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