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爆发战争。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最终大清战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处境越发艰难。

德川幕府的窘境

时间倒回40年,彼时的日本也在遭受着西方列强的欺压,当时的德川幕府,同样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美国则是第一个打破日本的国门的国家。当时的德川幕府日久承平,长期武备松弛。在加上了解到大清刚刚被西方人打的灰头土脸(鸦片战争),自己几条烂枪烂炮几乎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不劳美国一兵一卒老老实实的签订了《神奈川条约》,这个条约倒其实相当于弱化版的南京条约,只给了港口开放,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以及美国的居住地等条款。没有割地与赔款,可以算是一个很柔和的不平等条约了。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原因:日本崛起的根源(1)

当时的美国其实西部的人口也是极其稀少,其开放日本国门的目的也只是想要获得一个航行补给点作为清美之间贸易路线的补给站。

但考虑到当时德川幕府自开国便设立的闭关锁国国策,就这样仅仅被人威吓便老老实实签条约而废除。导致其国内的舆论几乎一边倒批判德川幕府,绝大多数的日本贵族感受到深深的屈辱。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罢了,往后开始德川幕府的压力越来越大,英、法、沙俄等国纷至沓来要求他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而这些列强开放港口之后,其优质且低价的工业品遍布日本,对日本的固有的小农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此我通俗的解释一下,西方殖民者的套路: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其生产物资的能力和成本大大压低,售价自然会大大降低,价廉物美的物资在被迫开放后被卖到日本,这么一说 好像是一件好事,其实不是这样,首先这些东西一旦涌入日本市场,很多当时刚有些起色的日本手工业者、商品贩卖商基本都面临东西卖不出去的窘境,濒临破产而其国内的只能沦为商品市场与原料提供商,国内的工业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相反欧美殖民者的商品却可以畅通无阻,这样其实就是非常机智的剪羊毛手段,较之西班牙人殖民时期的直接烧杀抢夺的方法聪明多了。

变革力量的介绍

而这些富农、手工业阶层的破产,自然会降低幕府的收入,而且会造成这些手工业者对幕府大为不满,结合当时幕府的那种类似我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也就是说选官看出身不看才能,你说底层的武士会对头上的幕府有什么好的态度?

以上两股力量已经很庞大了,但是还缺少两股力量,这两股力量也是明治维新与亚洲其他革命结果不一样的重要力量,既藩主(通俗说也可以叫大名)和兰学家们。日本在幕府时代对于地方的统治一直不少地方还是由地方世袭的割据力量藩主(既大名)掌控,而大名除去对领地的世袭以外还有对其领地的自由管理权,尽管德川幕府上台后对于地方藩主已经多了不少的限制,但在那个时代幕府的威望在一次次对外和谈中分崩离析,也越发难以压制了下面的蠢蠢欲动的大名。

其中,尤其以日本西南的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与肥前藩四个藩,积极进取,已经率先在自己内部完成改革,他们改革的指导者自然是那些兰学学者们,而其中很多人可以说已经对西方文明有较深的了解了。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原因:日本崛起的根源(2)

而这次改革既是给后面的明治维新提供了经验,在此时也大大加强了,四藩的经济军事实力,让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去叫板此时因面临各种暴动以及反叛而焦头烂额的德川幕府。

但接下来的故事其实更有利于后面改革,当时的幕府高层井伊直弼发动了迫害幕府反对者的「安政大狱」,然而他却被暗杀而死,德川幕府高层威望更加降低了,而接下来的事情便顺理成章了,随着天皇给予倒幕派合理的诏书之后,幕府方面也相当的识时务,主动归还政权给天皇,而四藩失去了正当的对幕府发兵的理由,虽然后面一再想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幕府主动放弃大量权力(比如“王政复古大号令”),乃至爆发戊辰战争(倒幕派与幕府的一场战争)但其最终还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因此幕府的相关人士在新政府里面还是有不少的影响力的。

新生的政府

好了,此时的新政府的格局基本已经出来,首先新政府里面并非一派独掌,占了上风的是原四藩体系的藩士(即大名的家臣),其次是旧幕府的相关人员,而天皇虽然好像只是一个精神象征,但其实不然,作为法理的拥有者,在新政府里面地位算是相当不低。

原本四藩就是相互牵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倒幕,而其实四藩以前还曾经大动干戈,在这个口号下组建的政府,其实正好不得不给与天皇不小的权力或者说话语权,否则他们失去了合法性地位,底下从藩士到资本化的武士就不好管了。

明治维新日本崛起原因:日本崛起的根源(3)

而因为新成立的政府没有一家独大,而且里面的维新人士真的很多,相反野心家夺权谋私者却较少。(对于这点我就不深入说戊戌变法了)而倒幕派的加入又更加使新政府的派系更加复杂,而倒幕派中不少人对明治维新也是起到不少作用的。

派系成分复杂的好处就在于,新政府下很多决议往往就必须经过多方的讨论,不容易被单人揽权,而这样多方决议才能执行国家事务的政权,其实说白了就是共和。这样下来新政府的共和基础就打好了。

而这样的体制,确保上面的大佬不好以权谋私,因为一个大佬相以权谋私,他一个人又做不了主,加上政敌必然落井下石,搞得自己手下那些想变法维新的人推到对方去就尴尬了。各派相互制衡,那就发布的政令要经过多方同意自然会是可靠可行的,这样便可以确保后面变法维新政令执行的可靠性。

其实这种局面,和西方的多党制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相争而为了选票自然会拼了命的许诺好处给人民,而此处各派系因为相互制衡,发布政令也只能是有利于他们刚开始口号的维新变法政令,而政令的发出又经过多个派系的多方认可,往往政令能够符合民情,不会过于偏激。

上面派系均衡形成共和之态,而废藩置县新组建的军队又完全属于新政府,而更妙的就在于,人才方面,日本此时也是人才济济,得益于过去的兰学,日本本身就有一批了解西方的学者,而四藩改革就给了他们非常好的改革经验(这点比起康有为这些夸夸其谈,既没有内政处理经验,还极其不懂政治的戊戌变法主力军要强太多了)。而当时的日本已经深深了解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脱亚入欧的观念在日本风靡(不像满清那边一直仅仅认为西方只是坚船利炮,不知道西方制度的优越性,自己内在的官僚体制有过于陈腐。)

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而接下来,闪亮登场的明治维新自然会成为当时亚洲少有的变法维新的成功典范了。而明治维新的影响即便到了今天都可以说让日本受益无穷了。

尤其是明治维新开始的全民义务教育可以说,非常的超前。对国家的益处实在太大了,这也是日本在2001年刚口出狂言,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而截至2018年,他们在进入21世纪的18年里面已经拿了18个诺贝尔奖了。作为现代世界上少有的重量级国家,日本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发展于此,都是源自于后面这场明治维新。

相关文章:

甲午的炮声后终究还是敲响了清朝的丧钟,但真正的原因还在自身

甲午战争,日本踩着大清的尸骸站了起来

明天更新文章将会细细讲解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区别以及一并讲解其他亚洲国家当时在变法维新上的困境与成果。喜欢的可以关注一下。

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每天更新一篇。有什么想看的历史内容也可以关注后,私信。我每天在线可以及时回复。您的鼓励就是我更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