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1)

▼惊蛰(3月5日)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2)

20163511:43

是日惊蛰,雷发东隅,潜蛰惊出。此时节,暖风细雨,草木蔓发,鸟虫鸣啾,步入山径或弄泉玩石,或漱齿濯足,林涧拾松枝汲山泉,焚妙香煮苦茗最为惬意,与麝犊共卧于松柏丰草间,与鹤雏共舞于百花深处。田间新犁耙田如栉,农友问桑说麻,同投竿取鱼,决渠灌花。待看花繁锦簇时,街巷山渠杏花声。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3)

雷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昆虫自入冬以来即藏伏土中,不饮不食,是为“蛰”;到了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与此同时,伴随一声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4)

候物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此时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啼叫、燕飞来,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便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5)

启蛰

该节气曾被称为“启蛰”,现在的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正月的惊蛰与二月的“雨水”的顺序置换,“谷雨”与“清明”的顺次置换,即: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祭白虎

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惊蛰会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百般不顺。为了自保,便在这天祭白虎。

祭白虎,是指拜祭纸绘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是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其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6)

惊蛰诗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7)

闻 雷

白居易·唐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8)

观田家

韦应物·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9)

拟古·其三

陶渊明·东晋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10)

惊蛰

吴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11)

阳升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惊蛰时节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12)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此外,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易流行爆发,需多加注意。

-END-

春雷响,万物长,你感受到了吗?

回复小编“节气”可看更多内容哦~

「晚安啦」

读来读往

如果你有自己的作品或者欣赏的文章适合“夜读”,欢迎分享给我们。

投稿/荐稿邮箱:misd-zhiban@qq.com

传递阅读时刻,分享阅读感悟。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13)

惊蛰已至不知不觉春已过半(夜读微雨众卉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