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当今中南路上,最负盛名的是中南商业大楼,至于到底是楼因路盛,还是路因楼名,这只是那些新贩子(武汉话,讥讽那些新来的憨头傻脑不懂事)的困惑,只有他们认为不过是互为表里。

买新衣服是小时候的事(穿一件新衣被旁人质疑时)(1)

“中南”,作为一个区域特指,或许源自延安时期,为抗战需要,中共中央的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成立华中局,驻汉口,后又改为中南局,彼时《长江日报》是为中南局机关报。

据说,中南局撤销后,其衣钵并入武汉市委,虽虎落平阳,风骨犹存,那可是真正的小布尔乔亚,长期以来,花桥的瞧不起水果湖的那帮乡巴佬,那可是有底气的!

建国后,若干冠字中南的机构,通常驻守武汉,统辖数省,包括一些中央部委的直属机构、一众高校、数家企业,仅仅这条路上,就有当时直属不同部委的三大设计院,分别是,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勘测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三家比邻而居。

你要是在这里找人问路,说找中南院,本地(本路)人就知道这是个外码子(武汉话,指初来乍到不懂世面的外地人),就会觑你一眼,然后一脸鄙夷的拖着调子反问道,这里哈是中南院,您儿家就说哈子,是哪一个中南院呀?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当然,一般老百姓对这些宫闱秘闻兴趣不大,况且,惟见长江天际流,大江大湖大码头,对那些兴衰成败,武汉人看得很淡。

老武汉乃至周边地市都知道,说到逛字,逛‘中南’,那绝对不会指向别处,与之对应的只有汉口的逛‘武商’,其他皆为浮云。

那时,穿了一件新衣,当被旁人质疑其款式颜色时,只要理直气壮地说声“中南买的”,就可作为品质的保证。每每被老家的亲戚问及住处,说是在中南路,紧接着也基本是同一个惊叹——那逛商场好方便哟!

方便那是不消说的。当时武汉只有江南江北两大商圈,中南相比武商,虽然稍逊一筹,那也是笑傲江南,代表了武昌的顶级时尚。一说到中南,流光溢彩,夭桃秾李,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是为摇曳生姿、顾盼生辉的小嫂子们,引领全省放眼全国的风向标,是武昌吖观察全球接轨世界的窗口,也是暴发户的销金窟,先锋派的试验场。

如今,信息通畅网络盛行,社会架构走向扁平,商圈也遍地开花各领风骚,中南仍旧是徐娘不老,风韵犹存,一铺难求。

方便也有方便的苦恼。周末,夫人起意逛街拔腿就走,起初,我亦步亦趋,贴身随扈,时日一久,渐生倦意,总因百般抵挡不第,而每生抵牾每遭痛斥。

有时候也提条件,要陪可以,想好便去,去了便买,买了便闪,杀进京城夺了鸟位,拍马走人,休要恋战;或者,以看场电影买双球鞋作为补偿;再或者,进去后,就地解散,各自为战。

买新衣服是小时候的事(穿一件新衣被旁人质疑时)(2)

彼时,中南顶楼曾有家席殊书屋,展柜不大,记得那里有一套香港中华书局和江苏古籍联名出版的《诗词坊》丛书,小册子,口袋书,或许因其是繁体字版,堆在角落,少人光顾。每次只买一册,作细水长流计,竟然累计收集了上十册,后来席殊突然关张撤柜,这套书也没购齐。

总之,关于陪逛商场一事,发乎于情,不欢而散,圆凿方枘,龃龉不断。

说起来,作为一个配速还可以的业余跑友,环个沙湖并不觉累,但在商场时,只觉得双腿酸疼,胸闷气喘,也是怪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