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两人都侍奉孝文帝。景帝时,李蔡积累功劳升到禄秩二千石。孝武帝时做到代国的相。元朔五年做轻车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合于封赏的律条,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间,代替公孙弘做丞相。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名声在李广之下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封邑,官职在九卿以下,而李蔡作了列侯,职位高至三公。不光如此,更令李广感刻颜面扫地的是,他的部下一些军吏士兵也有人得到了封侯。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2)

李广晓勇善战,威名远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七十多仗,不可谓无军功。李广生逢其时,虽错过了璀璨夺目光辉灿烂的高帝年代,但武帝时也是北击匈奴、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波澜壮阔的年代,李广恰逢其时躬逢盛会却终生不得封侯,更惨的是因形势所迫竟至于自杀身亡不得善终。如此坎坷遭遇凄惨结局,引得史家满腔惆怅意民间一片惋惜声。后人每闻李广事,亦不由得扼腕叹息,为之备感遗憾!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3)

李广驰骋疆场戎马一生杀敌无数,然而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竟有功难封功高不爵,军事生涯坎坷憋屈窝囊之至,遂成后世“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典型代表人物。“李广难封”也成了他整个人生的高度概括典型总结,从此流传后世广为人知。

王维在他的名作《老将行》中提到了李广,“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卫青不败当然不是由天幸,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李广建功无数功高不爵真的仅仅“缘数奇”吗?虽曰天命,又岂非人事哉?!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4)

千百年以来,关于“李广难封”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下定论啊!

不过,李广的一生确实是复杂的一生,李广军事上的英勇与谋略、为人及性格方面均可谓呈现出两面性,甚至是矛盾性,其人其事一言难尽哪。

下文试通过《史记》中记载的若干实例略作浅显的分析。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5)

李广英勇过人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迅速弯弓搭箭劲射而出,箭头没入前方模糊之物中,近看竟然是一块大石头。这样的结果,也许他本人都不敢相信,于是又重射,却再也不能射进去了。

唐代诗人卢纶因其事有诗曰《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入石棱中。”

一首五言小诗,短短二十个字,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无畏的大将军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于我们眼前了。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6)

李广才略超人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殆尽。

宦官逃至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匈奴人。”李广于是带领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翼包抄,并亲自用箭射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审讯得知他们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7)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才望见远处有数千匈奴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也都大吃一惊,连忙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现在离大军几十里,现在这样逃走,匈奴一旦追赶射击我们马上就全完了。但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会以为我们是来诱敌的,必然不敢轻举妄动来袭击我们。”

李广命令骑兵继续前进直到离匈奴阵地二里许才停下来,又下令所有人都解鞍下马原地休息,他的骑兵们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逃跑都来不及,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下马就表示我们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信我们是来诱敌的这一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发起攻击。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8)

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因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时分,李广率领这一百名骑兵从容不迫毫发无损地回到大军驻地。

这得需要多强的心理素质啊!这难道不是最早的“空城计”吗!这样的胆识和谋略,能出其右者有几?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9)

李广鲁莽轻率

有这样的才华计谋,我们通常会认为,这肯定是一个沉稳老练的人。可是事实真的让人大跌眼镜,李广有时表现出他鲁莽轻率的一面。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李广听说自己所在的郡有虎,常自己去射虎。后来住在右北平也曾射虎,虎跳起来抓伤了他,但也最终被李广射死。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0)

担任重要军职,身负戍边守疆卫国护民之关键职责,却草率地逞一时之勇轻易地以身犯险,置国家赋于自己的使命任务于不顾,是一个将军应该做的吗?!自古有云:“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又有云:“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揾而致战。”李广难道不明白这些道理吗?况且,射虎乃一人犯险,若出意外,危及一人而已,若率大军而犹如此草率行事,那将真的是“主帅无能,累死三军”了。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1)

李广治军无方

程不识与李广都是守疆名将。程不识曾经与李广同时担任边郡太守,一起屯兵驻防。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是选择有水草的地方驻扎,在营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薄册也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

程不识则不同,他严格要求部队编组扎营并严密布阵,晚上必须打更巡夜,文书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白,全军轮流值班交替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2)

程不识对此评价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不过他的士兵倒是很安逸自在,都乐意为他去死。”

作为一名领军将领,如此做法,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个导游呢。这样做,我们作为一个不懂军事的外行,都不禁疑惑不解,有许多问题要问。李广是真的不懂兵法吗?是无知呢还是麻木不仁呢?由此来看,李广不禁不“数奇”,运气还好得很呢!不然的话,早就全军覆没了!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3)

另外,李广如此放纵自己的部下,是爱他们呢?还是害他们呢?

这样的带兵将领,真的能够担当得起名将的称谓吗?

李广为人清廉

不管军事上究竟如何,李广为人方面确实清廉,值得称道。李广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终李广一生,任俸禄两千石的官达四十余年,家无余财,他从来不考虑置办家产的事。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4)

李广体恤士兵

李广还很体恤下属。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未全都喝过水之前,他不到水边去;士卒未全都吃过饭之前,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实可谓:

“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披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5)

李广心胸狭窄器量狭小

李广因过废为庶人期间,曾在家闲居了几年。李广与前颍阴侯的孙子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经常出外射猎。有一天夜间他带一名随从出去,与人在乡下饮酒,回来经过霸陵驿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前任呢!”李广被迫住在亭下,天亮才得回家。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调任右北平后病逝,于是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霸陵尉同去,到军中就找借口杀了他。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6)

李广贵为大将军,因区区一件小事而记仇,耿耿于怀郁结于心,且处心积虑设置陷阱,将人杀死,终泄一时之愤。由此而论,李广难道不是心胸狭窄器量狭小之人吗!如此胸襟气度,焉得成大事!如此格局见识,焉能创伟业!

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

李广曾经与星象家王朔私下交谈,说:“自从汉朝出击匈奴,我没有一次不在其中,各部队一些校尉以下的人,才能不到中等,由于抗击匈奴有功而得到封侯的也有几十人,可我李广每战并不在人后,却没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命该如此呢?”

滕王阁序的典故分别是什么(滕王阁序中的典故)(17)

王朔问:“将军您想想,是不是做过让自己悔恨的事?

李广回答说:“我过去做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诱降了他们。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诈的方法在一天里把他们全都杀死了。直到现在还常常悔恨不已。”

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投降的人再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您不能封侯的原因。”

纵观其生平,李广实在是一个太过复杂的历史人物。不过,览其一生所作所为,“李广难封”实草蛇灰线有迹可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