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南孟双庆剧社:戏曲声声年味浓,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霸州戏曲大观园大观楼?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霸州戏曲大观园大观楼(霸州南孟双庆剧社)

霸州戏曲大观园大观楼

霸州南孟双庆剧社:戏曲声声年味浓!

本报记者 赵雪 特约记者 杜岩龙

过大年,唱大戏。在记忆中的春节里,只要听到锣鼓声,大人小孩就会齐聚在戏台前,对台前幕后的盛装丽影、水袖蹁跹充满期待和向往。简易的剧棚、激情的演员、热情的观众,一声声曲调,一阵阵“叫好”都洋溢着地地道道的年味。

霸州市南孟镇南孟村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基础,村民对传统戏曲的喜爱由来已久。2013年,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老戏骨们正式成立南孟双庆剧社。2016年,村里出资规划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从此,双庆剧社有了自己的演出场地,逢年过节,好听戏的人们有了绝佳的去处。在原村党支部书记高金良的大力支持下,老戏骨们不图名利,常年义务为群众演出,不管是京剧还是河北梆子,演员们的演出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临近春节,双庆剧社又开始为正月里的演出进行紧锣密鼓地排练了……

解密:双庆剧社应运而生(小标题)

“村里曾有一个气派的戏楼,单是地基就有1人多高。还有过戏团,‘角儿’们的好嗓子远近闻名。”谈及南孟村的戏曲文化,老人们总是这样念叨。戏曲文化在南孟村扎根已久,影响着每一代人,每一个人。

今年74岁的高金良介绍,1957年,南孟村迎来学习戏曲的又一波热潮。当时,12岁的他与村里近百个孩子一样,在公社的组织下,开始坐科。受村里氛围的影响,小孩们学戏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村里也很重视,特地从各地请来名家教戏。

然而,不久,这波热潮在三年困难时期消弭了。为了生计,武戏演员一度集体出走,加入哈尔滨剧团;文戏演员一部分被天津小百花剧团(隶属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选走,成为了正规演员,一部分留在了南孟公社集体工厂干活。

高金良是文戏演员,是老师傅的得意门生。他曾被选入天津小百花剧团,只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去成。后来,他完全放弃了戏曲,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村里曾又重新组织学戏,高金良没再参与。

时代变迁,南孟村的戏曲氛围逐渐变淡。1965年高金良回到村里,在村委会工作。1975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至2018年卸任。尽管多年没有接触戏曲,他还是割舍不掉这段戏缘。

双庆剧社社长、今年77岁的王福增也曾是一名“孩子兵”。与高金良不同的是,这些年来,他虽在镇上的畜牧兽医站工作,却始终没有放下戏曲,镇上每有演出,都由他组织。他还组织着一支三四十人的戏曲协会,更多的是自娱自乐。

说到双庆剧社的诞生,王福增说,这离不开高书记的支持。原来,他组织的戏曲协会是由镇上协调出房子当做活动场地。2011年,该场地改造,戏曲协会失去了固定场所。镇上与村里协商,由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高金良负责安置解决。

在协调中,高金良听到了熟悉的锣鼓、唱腔,想到了曾经南孟村的辉煌。他决心,为戏迷、村民做一番事。2012年6月,与村领导班子商议后,他将村委会闲置的6间平房收拾出来,作为戏曲协会的活动场地。同时,高金良也拾起了自己的技艺,加入进来。

2013年,一次机缘下,协会在排练时,被一家开发公司的老板相中,应邀在霸州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两场汇演,从此一炮而红,名声大燥。高金良、王福增与协会的骨干商议,正式成立“双庆剧社”,王福增被选举为社长。

发展:建起文化活动中心 (小标题)

现在,在村“两委”大院,坐落着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南孟文化活动中心。该中心是由砖混和保温板建成的,约两三层楼高,在村街里十分瞩目。推开大门,一座正规的剧场映入眼帘。这里有500余个崭新的座位,一个精致宽敞的舞台。此外,还有调音室、服装道具室、化妆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 礼堂里还装有 7 台空调, 环境非常 舒适 。

这个文化活动中心正是由高金良一手设计的。“剧社成立初期,每有演出,都要去别的县租借戏台,十分不方便。后来,村里出资买了戏台,但每次都要重新搭建,费时、费力,再加上是在户外,要是赶上天气不好,演员、观众都遭罪。”高金良心想,为何不再建一个剧场?

高金良的想法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他根据位于霸州市的李少春大剧院的构造进行了设计。从2015年规划建设,到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南孟文化活动中心仅用了一年的时间。

然而,该中心建成之初,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演员在台上唱戏时,剧场内会出现回声,影响听戏效果。发现问题后,高金良在内墙上设计了一层保温板,成功把问题解决了。后来,戏台上的灯光也暴露出了弊端。“灯光设备有一些落后,演员们在台上被烤得受不了。”2018年春,在霸州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舞台上配备了先进的灯光,并由专人上门安装。

如今,每逢节假日,双庆剧社就会在这里进行公益汇演,一到正月,一天一场大戏,十分热闹。除了本村村民,十里八乡的戏迷们也会赶来,有时500多个座位都不够坐。

探访: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小标题)

“我不告天来不告地,状告皇王御妹女婿,我告的就是强盗陈世美……”采访间隙,活动中心里传出了河北梆子《秦香莲》选段,这是双庆剧社的社员们正在排练。在这场戏中,高金良扮演陈世美,王福增扮演包公。他们虽然上了年纪,但十分严肃、专业,在故事情境中,一个动作、一声唱腔颇具气势。

每周一三五下午排练京剧,二四六下午排练梆子,这是剧团的惯例。临近春节,时间紧,社员们把周日也利用了起来。每天的排练曲目都有列表,凡是涉及到的演员都要赶来排练。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剧团里,和高金良、王福增一样高龄的老人有很多,大家兴致颇高,对戏曲十分热爱。虽然戏份不同,但非常认真、敬业。

扮演秦香莲的是75岁的李文英,她面容慈祥,穿着精致,全然看不出年过古稀。“我是文安县人,没正式学过唱戏,一直是自己琢磨。”李文英笑着说,五六年前,通过丈夫同事的引荐,她加入了剧社。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她的声腔受到了众多社员的赞赏。在排练中,她也被推举为很多剧目的主演。

今年84岁的张宝轩是南孟村人,在《秦香莲》里,扮演陈世美身后的太监。戏份虽然不重,但每次彩排,他都早早等在这里。他也是高金良同批学员,曾学过4年多的戏。后来,在霸州市工作直到退休。双庆剧社成立初期,他便加入进来。“我的家庭幸福美满,不用我操心,我就是好唱几口。”张宝轩说完哈哈一笑。

今年72岁的电子琴师李记正在用黑色的笔描绘乐谱上的音符。他的眼睛看不好,为了看清乐谱,只得把这些音符加重。他是固安人,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雷打不动地赶来这里排练。“年轻时,我在我们村的文艺宣传队工作,那时起,我就和这村的戏曲演员们认识,南孟的戏很有名!”老人告诉记者。

品味:正月里的戏曲就是年味 (小标题)

近些年来,“年味浓淡”成了话题,很多人在追寻年味。或许,它是一副春联,几块糕点,一顿团圆饭,或是一出大戏。

“儿时练戏非常苦,大家都饿着肚子去剧团。老师们非常严苛,演员们也很努力,唱功很强。当时在小百花剧团学习的演员们,毕业后,分配到了各县剧团,通过发展,成为了台柱子或是团长,省剧团里都有我们村的人。近些年,村里还出了几个‘戏苗子’,被正规戏校挖走培养了。”高金良说,“除了演员,村民们对戏曲的态度也很狂热。”

组织演员排练、亲身参与、处理各种演出问题,高金良和王福增对戏曲的热爱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在2019年元旦期间,剧社连演4天,现场座无虚席,村民们感受了浓浓的年味。

为了在正月里一饱戏迷票友的耳福,王福增还专门进行了走访调查,听取村民的建议。“身为社长,我的肩上是有责任的。一方面,不能辜负村‘两委’的期待,一方面,不能辜负社员的信任,一方面,不能辜负群众的厚爱。我们一定要排好戏,出好戏。”这就是王福增的信条。在剧社彩排中,他总是板着脸,像“包公”一样,铁面无私,严把质量关。

“为了春节大戏,演员们都花费了一番心思,早晨练嗓,下午排练,晚上进被窝了还得跟着视频练。每个人都把家庭琐事抛在脑后,自己承担交通费。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高金良表示,“我与戏曲兜兜转转多年,直至晚年,才再次结缘。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为村里的戏曲传承尽一份力。”

据悉,随着剧团不断发展,别的剧团的退休老演员和其他县的戏迷们也加入进来,充实了剧社的演职力量,剧社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双庆剧社共有社员70余位,包括演员和乐队师傅。可演出《秦香莲》《包公赔情》《陈三两》《夜宿花亭》《金水桥》《杜十娘》《算粮》《大登殿》等近20出传统戏曲节目,受到村民及周边戏迷票友的热情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