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吃涮羊肉好吗(入秋养膘涮羊肉)(1)

不知不觉秋天又快到了,北京传统,秋天是“养膘”的季节。“养膘”意思是在身上养出点肥油来好过冬。

老北京人“养膘”必定要吃涮羊肉,因为多吃羊肉可以御寒;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羊肉“苦、甘、大热、无毒、主治寒劳虚弱、能够壮阳益肾、壮胃健脾”是一种温补的食品,适合秋冬季节食用,而秋天更是羊肉最肥美的季节。

有专家考证,认为涮羊肉是元朝蒙古人留下的饮食习惯;将切片的羊肉在滚烫的沸水里烫熟,沾着佐料食用,不失为牧民们一种方便快速的餐点。

牧民最简单方的涮羊肉,在北京人一代一代的改进、提升之后,变成一种相当讲究的餐饮。不仅要好炭、紫铜锡里的火锅,更重要的是好肉,好酱。

寒露吃涮羊肉好吗(入秋养膘涮羊肉)(2)

过去吃涮羊肉可不像现在,菜牌上没有“特级羊肉”、“手切羊肉”……这样粗枝大叶的写法。讲究按羊肉的部位来区分,例如“上脑儿”、“黄瓜条”、“大三岔”、“小三岔”、“磨裆”。

“上脑”是最高级的羊肉,它是从羊脖子往下数第三根肋骨处包裹脊骨的两条肌肉。肌肉中包含部分脂肪,肉片切出来带有大理石状的天然花纹,类似日本的松阪牛肉!“黄瓜条”也不错,它是包裹股骨的肌肉,因为整条肌肉的样子与黄瓜的形状相似而得名;“大三岔”是包裹髋骨的肌肉以及脂肪;“小三岔”则是“上脑”后面一直延伸到髋骨根部的一条形似扁担,带着脂肪的肌肉。“磨裆”是和黄瓜条相连,包裹股骨和肌肉。这些不同部位的肉,吃起来口感大不相同。但是这些部位的肉加起来,也不过占一头羊净肉的35%~40%而已,可见过去吃涮羊肉的讲究。

寒露吃涮羊肉好吗(入秋养膘涮羊肉)(3)

切肉则是另一种功夫,过去没有今天切肉的机器,所有的羊肉都得缠上干净的白布略为冻一下,然后就靠着切肉师父的巧手,切成薄能透光的肉片。肉虽然略为冻一下,却不能整个冻硬,而且切好摆在盘子里的肉,不论过了多久时间,盘子里都不能见水。

涮羊肉的调料,主要是芝麻酱,除了芝麻酱,还需要加上黄酒、酱豆腐、韭花酱、辣椒油、虾油、葱花、香菜末、酱油,才能够完美呈现羊肉的鲜嫩美味,至于各种调味料的用料多少,完全由食客自行调配。

寒露吃涮羊肉好吗(入秋养膘涮羊肉)(4)

其薄如纸的羊肉在紫铜火锅里翻腾,清、香、鲜、美;沾上精心调配的调料,再来点糖蒜、二锅头,那可真是享受!

大约七、八年前,在北京吃涮羊肉,还能够选择肉的部位,虽然是机器切的肉,也还差强人意。没想到就这短短几年,吃涮羊肉的阵势全变了,漂亮的碗盘餐具满满一桌,可是盘里的肉却变成了 “特级”或“高级”羊肉,即使百年老店也不复往日情调。涮羊肉历史悠久的北京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就更不必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