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篇分【原文】【译文】【题解】【感悟】四大板块,约1500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道德经第37章无为而无不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第37章无为而无不为(37.道德经三十七章)

道德经第37章无为而无不为

导读:全篇分【原文】【译文】【题解】【感悟】四大板块,约1500字。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1.自化:自我变化孕育生长

2.欲作:贪欲产生

3.镇:使安定

4.朴:真朴,比喻“道”的初始状态

译文

道(看似)不作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侯王如果能守住“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然化育成长。化育成长过程中万物会产生欲望,我将用“道的无名真朴状态”去使它镇定。在无名真朴的状态下,万物将会变得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能致虚守静,那么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题解及相关章节:

本章的关键词是“无为”和“不欲”,每一句的第一个字都是上一句的解释,我自己理了一下逻辑:候王守住无为,万物自化,化的过程起了欲望怎么办?定以“无名之朴”,朴能使万物不欲,不欲了天下就安定了。

【万物将自化】再结合三十二章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对应本章的“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如果守住了“朴”,万物自会归附,如果秉持了“无为”,万物将自然生长。万物都是“全自动”的,不需要人为干涉。

【化而欲作】但是老圣也想到了,在自化的过程中,贪念欲望不可避免地会发作。这里再一次证明“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该为还是要为,怎么为?看下一句。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据说有的版本把“镇”翻译为镇压,如果看了前面的章节,就会知道老子是反战的,不可能表达用武力镇压的意思。所以这里应该是用无名之朴抑制欲望,使之镇定的意思。我理解的“朴”就是无欲和做自己,回归本色。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已经不陌生了,因为出现了太多次。我喜欢把相关章节结合起来看,如此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有人说现在道德经的排序其实不对,也许吧。我想补充的是,这并不太影响我们的研读,因为老子的思想不管是“前后呼应”还是“后前呼应”,最后都会归到那几个关键词“道”“无为”“朴”上,借用第二章的一句话“前后相随。”从哪里看都是一样的。看下去就对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第二章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十章


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三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六十四章


感悟:阶段总结

做个小小的总结,本章号称《道经》最后一章,从下一章的三十八章起是《德经》的开始。也有《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一说。

标点、句读、分段、分章节乃后人所为,当然有其一定的意义,方便了理解。但钻进牛角尖逐字逐句地研究也似乎没有必要,毕竟普通人不是专业的学者和文字专家。

即便是专业的,也要看争什么?如果是有功利心的,为博眼球,为争个“我的解读和别人不一样”的名头,或者是“我就要和那人对着干,他同意的我就反对”,那是诡辩,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无为而无不为。

多少人解读道德经,多少人研究红楼梦,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个定论,或许这也是一种乐趣,像我这种普通初学者也就看个热闹,我还是秉承“只要能说服我自己并能自圆其说”的原则继续读下去,读我自己心中的那部《道德经》。

感谢阅读|点赞|收藏|分享|评价的朋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