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意思是,道顺从自然,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君主若能守道而行,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自然得到发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老子无为而治原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老子无为而治原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无为而治原话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意思是,道顺从自然,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君主若能守道而行,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自然得到发展。

曾仕强先生解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常”,就是道的常规。但是重点在哪里?重点不在无为,而是在无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得合道;只要合道,不做就不对。

道常,真正的功效在无不为。但是只有透过无为,才能够真正的无不为。否则的话,每做一件事情,都会造成一大堆后遗症,甚至不可收拾。

现在的人就是这样。不做还好,越做天下越乱;不做还好,一做后面的人就没有办法收拾。这叫作一堆烂摊子。后人要收拾以前的烂摊子,才搞得这么辛苦。如果不把河流污染成那个样子,现在干吗要用那么多钱,费那么多心思来整治它?

自然是“无为”的,它没有什么用意。云散了,太阳出来了,星星闪耀,月亮圆了,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用意。月亮不会说:我圆了,大家来庆祝我的生日。但是人却会。

我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因为八月十五这个晚上,是一年当中月亮的能量最强的时间。这一天晚上,潮水的力量很强劲。而人的体内,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当月亮的能量很强劲的时候,人是把持不住自己的。

换句话说,这一天晚上,是一年中人最容易犯罪的一个晚上。制定规定都没有用,还会越规定越乱。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很巧妙地说,八月十五的晚上,难得天上月亮这么圆,我们弄些象征性的月饼,月饼还要做大一点,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共同分享。

大家吃得饱饱的,赏月聊天,哪里有时间去做坏事。但是不能提醒,说今天晚上不能做坏事,否则反而给了某些人暗示。这才叫作无为,最后的成果就是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作为一方之主,就要好好地遵守自然规律。至于如何遵守自然规律,就是两个字,叫作守虚。第一,要谦虚;第二,要没有自己的意见;第三,不坚持任何事情,一切看着办。

这样,“万物将自化”。所有的事情,都会自自然然地按照规律去变化。而要让事物变化,就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因为每家的状况都不一样,正如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长。如果都制度化了,全国都一样,这就糟糕了。因为每个省不一样,有的省是农业省,有的省矿产非常丰富,有的省靠海吃海,有的省靠山吃山。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考核,那就只好作假了。

傅佩荣先生解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总是无所作为,但是又没有东西不是出于它的作为。

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无为的,因为它不存在任何目的要完成,也没有任何潜能要实现。但道又是无不为的,因为任何存在的事物,如果违背道的规律,等于违背自己的本性,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所有的一切存在的状态、发展的样式,都是道的安排。

道的“无为”和“无不为”,分别来自于道的两种性格。一是道的超越性,“独立而不改”,它没有任何改变,怎么可能会有为呢?它当然无为,本身没有任何改变,圆满自足。二是道的内存性,“周行而不殆”,道遍在万物,周行在万物里面,而没有任何危险或损失。

人如果要效法的话,举个例子,果有一个花圃让你设计,你一定把喜欢的花卉搭配起来。但是人工设计是有目的的,是有心而为。看久了后就会觉得就是这个样子,已经习惯了,不耐看。

如果去到郊外,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它们都是自己长成的,混杂着各种颜色,有的盛开,有的凋零。你看的时候就觉得百看不厌。好像任何时候来,都很有特色,总是在变换不同的面貌,不会让你厌倦。这就是“无为”,而结果就是“无不为”。它没有刻意做什么,结果什么事都安排好了。

人的设计是有一定目的的,目的来自于人的认知。有认知就有设想的欲望,然后刻意要做什么,最后难免挂一漏万,或左支右绌,不能让人满意。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兼顾了道的超越性与内存性,自然而然就成就了一切。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如果能守持它,老百姓将自行化生,该干什么干什么。“万物”,这里主要是指百姓。

南怀瑾先生解读

道常无为”,“道”的本身是无为的,所以,后来佛学进入中国,对于涅槃的境界,有时候在翻译文字上,常常译成“无为”。后来又怕与老子的思想产生误解或冲突,改译为“无余依”。涅槃有“无余依涅槃”和“有余依涅槃”之别,所以,无为就是道,也就是涅槃,也就是菩提。后来,因为要把佛道两家的界限划分清楚,佛经的翻译才不用“无为”一词。

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宇宙万有就是“道”的用,所以它无所不为。到了最后归于静,归于空,所以是“无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万事不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正是样样都要管。

我们做人做事,就要懂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就是要有先见之明。事先就要知道,要看得很清楚,要有远见。对于未来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须尽可能地先做好防范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做事的时候,有远见,有计划,事先准备妥当,所以临时不会慌乱。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做大事业的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并把握住这个道理,“万物将自化”,不但功业能够成就,进而守之,这个道理还可以用之修道。

我们学的“道”,是空,是一切放下,万缘皆空。比如我们修道打坐,坐在那里做什么呢?心念已空,清净是无为,但是这个“无为”,你却无法空掉。你能空掉了“无为”,那就可以“无不为”了,身体也转好了,祛病延年,长生不老,神通也来了,智慧也来了,习气也转了。

可惜的是,人做不到无为,坐在那里,天天想求神通,想求智慧,再不然想求身体的健康,再不然就搞气、搞脉,忙得很。坐在那里说是修无为,实际上是在那里无所不为,样样都要。这种欲望有多大!那不是学“空”,是在学“有”了。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