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的人物(大江南北唯梁牛)(1)

画家梁洪涛,别号梁牛,他的充满生机和生活情趣的牛画,饮誉画坛,如今被人称道:“大江以南唯梁牛也。”可见其对牛影响之大。

其实,梁洪涛更为擅长的是人物、山水。他先后创作的《黄河情》《智取华山》《奶茶飘香》《老牛奋蹄》等精品佳作,曾屡获大奖,获得行家们的好评。所以,刚开始当他专攻画牛时,好多画友为他可惜,而且人们也不看好他在画牛上会画出什么名堂。毕竟纵目望去,中国画坛上画牛的画家太多了。仅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韩美林这四位名家,哪一位不是个中高手,早已声名显赫。齐白石那副“神龙见尾不见首”的牛画居然在市场上拍出了一个多亿的高价,连韩美林画的那些散发童趣,带有卡通味儿的牛画也印上了邮票。可以说他们的牛画,早已像大山一样阻在梁洪涛的前行路上。好一个梁洪涛凭着遇挫弥坚的毅力,在千姿百态的牛画中,开创出了自己“绘牛”的新天地。人们喜欢他的牛画,是因为他们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散发出诙谐的生活情调。亲切却又自然,生动却不做作。须知梁洪涛为了画好牛,三走新疆,三登太行,还专程去莽莽苍苍的大草原体验那里的风情,从生活中觅取丰富的创作灵感。他永远不会忘记刘海粟先生对他的鼓励。那是 1957 年春天,梁洪涛还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附中读书。恰好时年 62 岁的刘海粟先生一天来学校看画展,看到梁的一幅水彩画风景写生作品,很是赏识,认为艺术上有发展希望。后来先生回家便将一张自己的国画《群牛图》精致印刷品,连同家藏的一些英国水彩画纸,上书梁洪涛同学 1957 年刘海粟亲款,托人交到梁洪涛手中,已是当年 8 月以后,刘先生被打成右派已不便联系。直至 22 年后的 1979 年,当在上海美协,任职的梁洪涛再次见到刘海粟先生,向先生表示迟到了22年的谢意。先生尽管年迈,但记忆力十分好,他说:多年前的事,我还记得,你的天赋和勤奋,已成器也,不负众望。还书就一首七绝赠梁:“穿山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说来也巧,刘海粟在1932年画过一幅《洪涛》的油画,描写的是普陀山海景。画名应了梁洪涛的姓名,也合该二人有缘。后来当梁洪涛应先生之邀,来到上海复兴中路刘宅“艺海堂”时,先生与他聊起牛画时对他说:“我画过好多牛图,那张“群牛图”我最喜欢,参加过全国美展。画中有六头牛,牛的筋骨、肌肤合乎解剖原理。纯用水墨画,墨分五色……”如何画好牛,刘先生对牛颇有研究说:“一要学前人,二要观察生活中的牛,要写生,三是要画出自己的个性,这是创造。”他们谈的十分投机,他们皆喜欢画牛,是因为牛有养民之道,有负重攀远、吃苦耐劳、奉献多,索取少这种献身精神。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打那以后,本来就喜画牛的梁洪涛,就投入精力、笔力,专攻之道了。而且也未负先生之望,画出了一幅又一幅称得上精品佳作的牛画。这其中尤其是一幅色彩清新的《牧童图》,被人们广为流传。印在挂历上,印在日记本上,印在瓷具上,还被收进不少画册里……在梁洪涛的画斋梁牛堂前,我们与他进行了关于牛的对话。梁牛堂的门顶上方,主人特意高挂着一对硕大的弯弯的牛角,这样的装饰自然是十分到位的,与画斋之名既吻合又贴切,只是有可能让不了解他的人还以为他生性好斗呢,其实梁洪涛是个十分忠厚老实的汉子。这位 1939 年出生、1956 年就读于中央美术院华东分院附中、两年后直升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画家,尽管 70 年代前也曾画过牛,那也只是偶尔为之,并不像后来成了他笔下的宠物,成了一种在画坛上的“名牌商标”。他也喜欢牛的形象,喜欢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那句名言,有志于此,也就是相识刘海粟先生后才有意识地会在这方面开拓与发展。中国画《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美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边寨小学》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蛟龙盘空》获上海钢城美展一等奖。《母与子》获上海迎春画展一等奖。《育》由毛泽东纪念堂收藏。《江南水乡》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收藏。其中又以在题材上敢于突破、在绘画语言上敢于开拓的《蛟龙盘空》获得评论界较多权威的首肯,这幅画在用国画表现现代题材、工业题材上作出了新的探索性的尝试。

大江南北的人物(大江南北唯梁牛)(2)

那也是在七十年代,那场殃及中国人民的“大浩劫”中,梁洪涛与不少画家被赶到了东海之滨奉贤的一个干校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是稻海就是棉田,好在附近有牛奶棚,圈养着不少可爱的身上有着黑白花斑的奶牛。在工余小憩或下班归家之际,倚在充满野草气息的田埂上,静静地瞧着悠然自得的奶牛群也不失为一种乐趣。观察时日多了,他也渐渐地看出了一些名堂:那些拖着沉重大奶子的奶牛,一天不挤出白花花的奶汁,就会烦躁不安,因为奶子涨得不行。还有牛奶场内很少有斗殴事件发生,因为除了少许配种的公牛留下,一般来说公的小牛犊子出生以后,都得宰掉,这种带有强烈奶腥气的小牛肉廉价出售也鲜有买主。想画好牛的心愿是好的,但这牛却不是好画下去的,在中国,画牛的画家多的是,画出名堂的也不少,更有大师级的人物擅长此道。粱洪涛并没有因此而胆怯而止步,“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他对自己的画牛始终满怀信心,早在干校回来后,就已开始对那些画坛大师们所绘的牛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感到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所画的牛,有长处也有短处,短处即是画的都是小牛,没有大牛,而且笔墨很少,几笔就是一条牛,没有把牛当作主要的课题切入进去。

大江南北的人物(大江南北唯梁牛)(3)

刘海粟(左)与梁洪涛

贺友直先生曾在梁洪涛举办个人画展时送他一幅贺画,画中画一老牛在看人作画,题目很是幽默地叫作“观画”,并题辞在画上“牛不谙琴音而解画意”。梁洪涛接过贺画感触良深,不由地激动地说道:是的,牛通人情,人识牛性,人牛相伴,历来如此。贺老知人、识画、善画,深解我的苦心。我钟情画牛多年,深悟绘画是心灵艺术,画家如果不与所画之物心灵相通,怎么能画出有灵性的作品呢!此番肺腑之言乃是画家画牛的成功关键也。没有与牛在一起嬉戏,没有与牛在一起放青,没有与牛在一起行路……梁洪涛又怎么可能绘出长 5.5 米、宽 0.24 米的《百零八牛图》长卷?图中有牯牛、水牛、黄牛、牦牛、花奶牛,还有小牛犊,以群牛卧地休憩开卷,水中嬉戏收尾,时聚时散地展现了充满生机和生活情趣的百牛百态,构成了一幅气势宏大的百牛大观。他的另一幅长卷《放牛图》,就是一幅富有禅意、取自禅家之典、化禅境为水墨、得象外旨趣的作品。画家曾二度去四川大足县宝顶山南崖,有心观摩一龛长达 27 米的巨幅石雕,峭壁上残缺不全的石雕映现出十段取自禅家之典的牧牛故事,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回沪后,变石雕中借牧牛展现佛教修禅观心之情景,遂以水墨追写大意,完成了这幅人景交触、风趣盎然的长卷。据说“梁牛”这名声响起,是谢春彦于 1997 年在《新民晚报》上撰文《梁牛开画展》首先叫出声的,于是群起响应,声名大作。这“梁牛”两字用在梁洪涛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一是他笔下的牛皆有“梁”记的烙印,别人是画不出的,也是画不像的,极具个人特色。二是画家本人师牛,画牛,不仅仅是练习笔墨功夫,更重要的还是赞美牛的朴实无华的精神,脚踏实地干事,老老实实做人。

潘天寿先生以“在惊涛猛浪中,能作一个不迷方向的舵手”这样的赠言送他毕业,走完了美术学院的学习走完了美术学院的学习过程;刘海粟先生作诗勉励他:“穿山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从而开始了他的美术创作路程。而他自己却坚持以牛的精神要求自己不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自家的艺术样式或专利符号。在“梁牛”这一品牌打响之后,他又加入了山水画家的队伍。至于这些在艺术上有着极强探索的山水画,明天是否能像梁牛一样打上“梁”记的标签,已不是本文容纳的题目,但人们会记住画家为了胸中能多一些丘壑,从真实的感受出发,写他心里的山水,“所以每年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坐火车、坐汽车或步行去爬山,面对现实中所见所闻、感兴趣的事物,多了解一些,观察得深一些,多遇到些像两条腿走不动的劳顿、饿着肚子买不到食物的状态、天晚了投宿无门的尴尬等,我想深入生活艰苦些,收获也会多些”。是牛,吃的都是草,吐出的都是奶。梁牛也是“牛”,又岂能不含辛菇苦地耕耘春秋。那天与粱洪涛辞别时,握着他的手,我就是这样在想。谁让他的一生这样钟情于画牛呢!谁又让他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梁牛堂”呢!

大江南北的人物(大江南北唯梁牛)(4)

大江南北的人物(大江南北唯梁牛)(5)

都市里,早没有牧牛的人家。可在梁洪涛的笔下,却放牧着一群又一群鲜活生动的牛群。放牛乐呵呵,他就时时生活在自己放牛的大乐趣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