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瞭望
图集
➤从2群不足10只到5群33只,海南长臂猿保护初见成效,但这一数量仍远低于生态学上种群能够持续生存的最小种群数,种群复壮依然艰巨
➤专家认为,对长臂猿婚配制度、通讯行为、行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对探究人类进化历程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对海南长臂猿习性特点等的了解还极其有限,诸如“长臂猿如何睡觉”“为何从未发现长臂猿尸骨”等生态学基本问题还未找到答案
海南长臂猿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数量锐减。《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了解到,40年前,海南长臂猿在海南岛仅存两群不足1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程度为“极危”。目前世界上现存的20种长臂猿中,只有海南长臂猿不足百只。
近年来,得益于政府机构、民间保护组织和周边村民有效的保护工作,海南长臂猿数量已经增长到5群33只,专家们认为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在逐步增长,正一步步脱离灭绝的境地,但与种群复壮仍有极大差距,还需联合多方力量,加大保护力度。
一只海南长臂猿在海南霸王岭热带雨林中觅食(2019年10月25日摄) 蒲晓旭摄/本刊
超萌可爱的雨林精灵
作为濒危程度最高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长臂猿虽然数量极少,但它们“颜值”高,鸣叫声最好听,同时也比较与人亲近,是让人见了就会“爱”上的雨林精灵,具有极高的保护研究价值。
海南长臂猿长相出众,在长臂猿家族中“颜值”很高。生活在中缅边境的东部白眉长臂猿和天行长臂猿眼睛上方长着两条分开的白眉,头顶扁平,一张方脸显得严肃认真;而海南长臂猿长着巴掌大的“瓜子脸”,头顶一片黑毛像“戴”着黑帽,更显精气神十足。5~6岁的青年个体全身黑色,待七八岁成年后才变换毛色可分辨雌雄。成年雌性毛色金黄,温柔美丽,成年雄性毛色全黑,低调沉稳。
海南长臂猿以鸣叫声动听被誉为“雨林歌王”。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的陈辈乐博士在2003年和海南长臂猿结缘。他说:“海南长臂猿的独特之处在它的鸣叫声。这么多年来,我听过很多种长臂猿鸣叫,海南长臂猿的叫声最好听。”
早晨六七点钟,一声声悠扬而富有节奏感的鸣啼唤醒了沉睡的热带雨林。雄性海南长臂猿总是骑坐在高大乔木的树干上,单手扶枝、仰天长啸,嘴巴有规律地张合,像小号手吹出一串清亮的音符。
高亢洪亮的独唱持续了2到3分钟,雌猿和其他成员开始加入合唱队伍。成年雌猿发出短促激动、快速上升的震颤音,构成雨林的“二重奏”,让人联想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序曲,似小溪似瀑布,洒向晨雾笼罩的雨林。
除了叫声清亮,海南长臂猿身手敏捷。在通过人工生态绳桥的录像画面中,有的是成年雄猿带头,双手、双脚分别抓、踩上下两条绳索,后面跟着一只青年个体,动作有如“复制粘贴”一般,不紧不慢通过绳桥;有的画面则是一雌两小,把两股绳抓握成一股,或双脚悬空,左右手挂在绳上交替前行,或双脚踩在绳上,双手展开保持平衡,三步并作两步跑向对面。
海南长臂猿和人的关系也更亲近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副局长洪小江说:“海南长臂猿跟熟悉的监测队员的最近距离能达到两三米,都快能握手了。”
一些青年个体甚至会和熟悉的监测队员玩闹。看到监测队员在树下观察,它们会抛耍树枝,表演“杂技”。霸王岭监测队员黄卢标告诉记者:“离得三五米比较近时,它们甚至会模仿我的动作,我对着它们挠头,它们也学我挠头,我学它们鸣叫,它们也会回应几声。”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高级自然保育主任李飞告诉记者:“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特有物种,只生活在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是热带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志。”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认为,对长臂猿婚配制度、通讯行为、行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对探究人类进化历程有着重要价值。
多位外国专家表示,海南长臂猿不仅对海南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也具有保护示范意义,保护好海南长臂猿可为全球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模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保护全球负责人简·斯玛特提出,希望将海南长臂猿保护作为典型案例,推动全球濒危物种保护工作。
逐渐脱离灭绝境地
为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脱离灭绝困境,过去几十年间,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和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联合霸王岭森林公安实施了最为严格的栖息地保护措施。多次开展清山行动,严格禁止森林偷猎行为发生,并在长臂猿活动的周边乡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保护长臂猿的重要性,严防非法捕猎行为发生,为海南长臂猿的生存安全提供保障。
在长臂猿的栖息地修复方面,海南省林业部门和民间组织都付出了努力。目前,海南长臂猿多生活在海拔800~1200米的热带雨林地区。专家表示,低海拔雨林更适合它们生活,食物的选择也更多样。自2005年起,海南省林业部门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超过30万株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2004年至2012年,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在南叉河种植2300亩,53种8万多株长臂猿喜食的南酸枣、秋枫、榕树等树种,并每年抚育,如今已有成效。
在生态廊道建设方面,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沙县青松乡人民政府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共同在滑坡处种下成片本土树苗和长臂猿喜食树种,并为长臂猿搭建生态绳桥。目前树种的高度已足够长臂猿活动,绳桥等生态廊道达到七条,并被长臂猿频繁使用。
在监测队伍建设方面,长臂猿监测队员介绍,2005年,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共同组建长臂猿监测队,发展至今共有19位队员,负责长臂猿监测任务。监测队员通常凌晨4点就出发上山,天亮之前赶到长臂猿常活动的区域,根据猿鸣定位,一路追寻,统计种群个数,记录个体年龄,拍摄照片和视频,采集猿的粪便。这些基础工作为海南长臂猿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8月29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监测队员李文永、张志城等人,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的东崩岭,发现海南长臂猿E群(第5群)的母猿怀抱一幼崽,并拍摄了照片。
经专家鉴定,再次确认其形成新的家庭群。海南省林业局总工程师周亚东表示,海南长臂猿此前栖息在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林区,新种群的形成及幼崽的发现,意味着其栖息地已经扩散到距原栖息地10公里的东崩岭,证明它们的栖息地面积在增加,且新栖息地能够支持其生存。同时表明,海南热带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间扩大,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获取的数据来看,全球20种长臂猿中,19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仅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并缓慢增长。
这与国家高度重视海南长臂猿和其生态栖息地保护密切相关。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同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成立,将保护长臂猿列为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2020年8月,国家林草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获批成立,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体系越来越完善。
种群保护和复壮任务艰巨
尽管从2群不足10只到5群33只的数量增长,已能说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取得初步成效,但记者走访获悉,目前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在监测队伍建设、栖息地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解决。
在监测队伍建设方面,记者从海南霸王岭林业局得知,目前19人的监测队伍中有15人在长臂猿监测工作外还要负责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工作,只有4人专职负责监测工作,且队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老龄化现象严重。长臂猿监测工作需要爬山、跑动,日常工作主要是在表格上记录下长臂猿的鸣叫地点、个体数量、年龄等级、毛色等基本信息,体力消耗较大、工作环境艰苦。
受访的几位队员都表示,年龄大了,体力逐渐跟不上监测活动的需要,希望相关部门能提高监测队员的待遇保障,让更多年轻血液加入海南长臂猿的保护队伍。洪小江说,目前霸王岭监测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老龄化,由于护林员兼职长臂猿监测任务,专业化能力有所欠缺,而且目前还没有固定经费可以给监测队员发放工资。
在栖息地保护方面,李飞和监测队员注意到,长臂猿的栖息地范围仍存在零星偷猎、盗伐现象,有时会在林中发现猎枪、钳子等捕猎工具,说明周边村民对长臂猿栖息地仍有干扰。此外,李飞等专家观察发现,热带雨林低海拔地区猿食植物更丰富,气候也更适宜长臂猿生活,但低海拔地区人工松林较多,存在工人进山割松油现象,对长臂猿栖息地造成影响。
近年来,随着海南长臂猿相关宣传增多,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和媒体工作者进山寻猿,安装照相机等监测设备。洪小江等林业工作者认为,进山人数过多也会对长臂猿的栖息地造成人为干扰。
在科学研究方面,洪小江和李飞认为目前国内研究力量和深度均不足,海南本土研究力量还不够。保护濒危物种的前提是对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而目前人类对海南长臂猿习性特点等的了解还极其有限。如“长臂猿如何睡觉”“为何从未发现长臂猿尸骨”等生态学基本问题还未找到答案。
今年8月,来自多家科研机构、多个学科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并发布《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纲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加强保护力度,没有重大自然灾害的前提下,以国内科研力量为主体,整合全球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海南长臂猿的数量有望在15年左右实现翻番并持续增长。
此外,专家指出,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当地百姓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海南长臂猿的数量虽有明显增长,但目前30多只的数量仍然远低于生态学上种群能够持续生存的最小种群数,种群复壮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保护措施:
在监测团队建设方面,专家建议建设一支规范化、标准化的海南长臂猿专业监测队伍,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测工作流程和考核评估与追责机制。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江提出,应尽快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科研能力、行动能力较强的野外监测队伍,以便为生态学、行为学等生物学问题提供最基本和根本的依据。
在监测内容方面,专家认为,目前的长臂猿监测还局限于对其种群活动的简单记录。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海迪·玛博士和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时坤建议,应系统收集猿食树种、长臂猿休憩树种及其物候信息,以及长臂猿生境中的捕食者、竞争者等其他生物多样性信息。
在长臂猿栖息地保护方面,海南大学林学院教授杜彦君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从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绿色产业等方面提高长臂猿栖息地附近村民的经济收入,让村民尽可能少地依赖森林,减少对海南长臂猿生存空间的打扰。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刁晓平提出,注意正确处理好旅游项目的开发与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间的关系,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影响,使栖息地尽快得到恢复,为种群复壮提供良好条件。
在科学研究方面,专家建议进一步进行体制创新。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及国家林草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为主基地,加快建设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共建的平台,广泛吸引、凝聚一批多学科、多领域顶级专家团队,进一步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的联合攻关。(《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凌广志 陈子薇)
责任编辑: 焦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