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十三章云: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孔子的尊号是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的尊号是什么(孔子的尊君)

孔子的尊号是什么

《论语•八佾》第十三章云: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大致意思是:王孙贾问道:“‘与其媚奥,宁可媚灶’,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获罪于天,没有地方能祷解。”

这个时候,孔子在卫国,正一个劲地围绕着卫灵公转。当时,卫国的实权,大部分掌握在大夫王孙贾手里。王孙贾看孔子不怎么把他当回事,就对孔子说这话。

奥是一个房间的西南角落,那是尊长所居的方位,也是祭神的时候放神位的地方。在民间信仰中,灶神是家庭的保护神和监察神,能够保佑家人,也能够惩罚家人,能降福,也能降祸。奥仅仅是个尊贵的位子而已,无法给人祸福,灶神是神,能够给人祸福的。因此,民间就有了“与其取媚于奥,不如取媚于灶”的说法。

这样的道理和说法,王孙贾不是不懂,而是非常清楚。他为什么要向孔子问这些话呢?他是在提醒孔子:卫国国君,那是个尊贵的虚位而已,没有实权的,不能给你什么好处,你老是往他那里跑,向他献殷勤,只是白忙一场而已。卫国的实权,掌握在我手里。你与其取媚于我们那位无用的国君,不如来走走我的门路,我能够给你好处,也能让你不那么方便。威胁利诱,很是明显。

孔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王孙贾这些话的真实意思?但是,他不说破,而是接着他奥啊灶啊的话题说,表明自己的态度。尊奥是天理,不尊奥而尊灶,违背天理的,得罪了天,受到惩罚的时候,祷告也来不及呢!意思是说,尊君是理使然,也是礼使然,应该的,我不能够违背理、违背礼,不尊君而尊你。否则,会有祸患的。

天子大,还是诸侯国的国君大啊?当然是天子大。那么,你们儒家既然尊君,怎么不从天子尊起呢?儒家大佬,孔子、孟子、荀子,老是在几个诸侯国转来转去,怎么不到周天子那里转转啊?还不是因为周天子地位尽管尊贵,但没有实权的缘故!他们不是势力,是什么?还讲什么尊君!

宋代有个叫李覯的人,写诗讽刺孟子:“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许多人说,对啊!是这样。《孟子》一书中,孟子风尘仆仆,一会儿去见梁惠王,一会儿去见齐宣王,劝他们推行仁政,统一天下。可是,当时周天子还在啊!朝廷还在啊!你孟子为什么就不到周天子那里去,给周天子出谋划策呢?

看看《孟子》,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君主邀请,才能去见的。这是礼啊!君主不是谁想见就可以去见的,何况天子呢?可见孔孟等儒家大佬,不到周天子那里去,不是势利,而是守礼啊!这样来辩解,也似乎还说得过去。

《论语•八佾》中,还有两章,也是讲孔子尊君的。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按】

孔子认为,他是按照礼来对待尊贵者的,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取媚于尊贵者,似乎觉得有些委屈。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孔子所行和人们所行,乃不同的礼。当时社会通行的对尊贵者的礼,不如原来的礼来得恭敬,而孔子所行,乃是原来的礼。第二,孔子到处谋求施展抱负的机会,对尊贵者,言行举止,不免过于恭敬,确实有“谄”的嫌疑。哪一种可能比较大呢?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呢?

事君尽礼,被认为是谄媚君主。可见当时实践中通行的事君之礼,和正规的事君之礼相比,不及多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尊君的程度,不及礼的规定。这是否意味着君权的衰落呢?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按】

礼法是统治的工具,上级依照礼法来领导下级,君主差使臣下,也是如此。如果不依照礼法,依照权威,上级当然也可以差使下级的,但是,会有很多问题的。臣事君,下级事上级,当然也要按照礼法。

至于“忠”,既然是下级,那么,就要尽心尽力地把上级交给的事情办好。“忠”并非是无条件地服从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