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我个人的感悟,没有对错之分,理解起来因人而异。
人类的语言本身就很局限,之所以能用语言沟通,是因为流行,用的人多了,就有了常用的词汇和语境。但是,能达到更深层次觉悟境界的人,本来就很少。因为地域,时代或者人种等原因,即使存在一部分那样的人,他们也没办法聚到一起,产生相应的流行文字或者语言方式的。
所以,语言能表达清楚的东西非常局限,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限制了想表达的思想,每个读者读起来又会有不同的感悟。释迦摩尼、老子、孔子、王阳明等古圣先贤几乎都是不立文字的,因为压根说不清楚,要看对谁说,什么语境,什么觉悟等等。同样的一句话对于同一个人有时都可以理解成很多意思,好经被坏和尚念歪的古今比比皆是。
我认为,苦恼来源于念头太多!念头就是心理的想法,打算,或者动机等。念头越多,思绪越多。人忙于外,而乱于内,杂乱的念头会生生不息,最终让不修心的人疲于奔命,心生苦恼。
我举个我身边真实发生的例子:念头不一定是自己由内而生的,也有可能是别人塞给你的。
W的好友把一个鱼缸送给了W,W其实对养鱼根本不感兴趣,然而他自己不知道,这是我观察发现的,因为那缸鱼放在办公室后,他几乎没有打理过,而是女同事X每天悉心照料。
W自从有了这个鱼缸后,就等于有了一个念头,然后他开始买鱼,最初有了几条鱼,这几条鱼前赴后继的翻肚皮。于是W为了鱼能舒服点又买了新的鱼缸,原来的鱼缸就闲置了,自此念头开始生生不息,烦恼也是随之而来。
W自己新买的鱼缸,因为太大,原来的地方不好放,于是又买了一张专门放鱼缸的桌子和一些养鱼的设备,但是买完了就无人问津了,X休假的时候,就没有人再喂过鱼。因为,养鱼本身不是W自己由内而生的念头,X帮忙照看,也是因为鱼缸的位置离她最近。
就在前几天,养了几个月的鱼都相继翻肚皮了,期间还为了凑数,补过几次鱼,鱼的数量要凑6条,比较吉利的数字,其实这也是一种执念。然后,W至此已经不再想养鱼了,闲置的2个鱼缸、设备、桌子都变成了新的烦恼。
这个鱼缸就好比:家人对你的期望,希望你学业有成、名利双收、早点结婚生子等等;又或者是希望自己公司的业绩越来越好,生意越来越红火;还可以是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希望身体能尽快康复,诸如此类的都是念头。
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念头,但是可以放下类似的念头,可以一开始就拒绝别人送过来的鱼缸,客观观察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不喜欢养鱼,我此刻想接受这个鱼缸,只是因为对于别人的馈赠感到欣喜,我自己并不热爱养鱼,如果热爱我早就自己去买了。何必等别人送我了,我才想起来去养呢?
放下这个念头,婉拒这个鱼缸,我就少了很多烦恼。
对于禅修中正念的解释,我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是正视自己的念头,恰如其分地感受和观察这个念头,不左不右。这样才有可能,不被表象所迷惑,清楚明白自己的真实想法,利于判断与进行反应。只有足够客观,才能足够正视,脱离自己,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客观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能修行到这个境界,自然时时刻刻都是平和喜乐的。
过去 现在 将来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现在,就是当下的此时此刻,因为你能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
不念过去是因为:
老想着过去的种种得意,说明时下过得并不好,心生难过愤愤不平。
老是纠结于过去的失败或者损失,又会心生怨怼,怨自己不努力或者埋怨其他的人和事。比方说,至我们逝去的青春什么的,其实这类话就是徒增痛苦的,青春已经逝去,老惦记着返老还童,不就是执念吗?
不畏将来是因为:
对未来的事情有了一定的预期,人就会患得患失,产生苦恼。但是,世上的事,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人能改变的事情非常有限,唯一能主动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思维,其他的都不可控。所以,“意必固我”就会心生烦恼和痛苦。
然而,凡是抓住此时此刻尽力而为的,不管未来如何,都欣然接受,接受这结果,接受过去和现在的自己,不内耗,人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相反,执着于一个结果,越是想抓住,越是痛苦不堪。过去的已逝去,现在的也没心思把握住,那未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如果执着于减少自己的烦恼,这又是一个念头,也就是说这个念头也要放下,我想这就是“空”的境界了。
求而不得就会痛苦,那就不必去求、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何况全部放下呢!
最后,我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的,有很多东西文字确实表达不出来。总而言之,人生无常是一句很主观的话,客观上来说,就不对了,因为生老病死才是人生的常态,人生应该是有常的。你接受人生有常,那生老病死都能坦然面对,如果你接受人生无常,那生老病死就会对你带来苦痛。精神上的伤害往往是思维逻辑上走不通,想通了就悟道了。
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生理上的痛,我们避无可避,但是精神上的痛,我们可以减少内耗,放下执念,才能减轻痛苦。外重者,内拙!太过于关注目标之外的其他事物,必然会让自己变得愚蠢。知道自己要什么,减少无关的念头,保持正念,和自己和解,接受一切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