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坦白地告诉对手自己将要如何行动,对手即便知道了但是就是束手无策,就是无能为力,就是无可奈何,只能往套里钻。

如果说阴谋是战术层面的取巧,阳谋则是战略层面的碾压。

阴谋大多有解,阳谋基本无解!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阳谋,分别是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二桃杀三士、战国时期齐国孙膑的围魏救赵、西汉时期主父偃的推恩令和前秦时期王猛的金刀计

本节主要讲述推恩令,其它三谋,不懂的请网上搜。

大封诸王,尾大不掉

秦始皇一统天下时,李斯提出来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具有进步意义。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采取分封同姓诸侯王,打击异姓王集团,牵制功臣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方针,确保刘氏天下。在当时来看,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

但是,诸侯国面积几乎占了汉朝面积的一半,势力强大,尾大不掉。诸侯国面积广大且领有军队,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并且这些诸侯目无法纪,“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银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这些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几代之后与皇帝的亲情淡了,但是国力不减。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1)

最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汉文帝,汉文帝比较柔和,手段也比较高明,曾经以广布恩泽的形式封了刘肥的几个儿子为王,将齐国一分为七。

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和晁错是个急性子,的削藩效果不好,最终爆发“七国之乱”。见大汉帝国之——七国之乱。虽然七国被平息,但是问题依然是无解。需要有个人把这个扣解开。

解扣子的人,来了。这个人,叫主父偃。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2)

主父偃其人

主父偃是齐地临淄人,学习纵横家和诸子百家的学说。这个人才学有余,但是人品欠佳。齐国很多读书人都排斥他,他无法在齐呆下去,可见人品差到啥程度。他家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赵、中山游学,各地都没人待见他。他没有从自我反省,对这些人产生了深深的恨意。

前134年,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只有朝廷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和报复,就到长安,见大将军卫青。卫青认为他是个人才,屡次向汉武帝推荐他。皇帝哪是这么好见的,像东方朔等都见不到,后来还是出奇计才见到汉武帝。他排了很久也没有排上号,汉武帝没有召见。他带的钱财已经花光,留在长安已经很久,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

再不召见就只能当乞丐了,于是他向汉武帝上书。汉武帝见到上书,感觉是个人才,当天就召见了他。

主父偃也是有几把刷子的人才,他屡次觐见汉武帝,上疏陈说政事,汉武帝很赏识他。汉武帝下令任命他为谒者,又升为中大夫。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职务。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3)

推恩令

既然不受诸侯们待见,那就给诸侯们好看。

针对难解的诸侯王做大的问题,主父偃向汉武帝进言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动辄连城十几城,土地上千里,天下天平时骄奢淫逸,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反判朝廷。现在如果强行削藩,那么就会反判,晁错的做法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继承,其余的儿子虽然也是诸侯王的儿子,却无尺寸之封国。

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所有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人人高兴。这样施以恩德,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不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4)

前127年,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时期晁错削藩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经过几次推恩,“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使王国封地被分割,化整为零,渐渐缩小,再也不足与朝廷抗衡。而且直属中央管辖的郡面积逐步增加,与诸侯国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扼守着有利地形(监视诸侯国)。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5)

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从手段上来看是很高明的,因为推恩令是以赏赐的名义来分解诸侯国,赢得了仁政的称赞,而最重要的是,没有动用过任何兵马诸侯尾大不掉的问题就解决了。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6)

才胜于德

汉武帝想要立卫子夫为皇后,担心众臣不服,便向主父偃询问对策。后来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武帝得以立卫子夫为皇后。

燕王刘定国为人无耻,竟然与庶母及弟妻等人有染,主父偃得知此事,立即向武帝告发,最后刘定国畏罪自杀。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揭发,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有人劝说主父偃说:“你太横行了。”主父偃说:“自从我游学以来已40余年,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穷困的时日已很久了。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我已到晚年,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7)

齐王乱纶

事情的起因是从齐国开始的。

齐懿王病逝后,齐厉王即位,他的母亲是纪太后。俗话说:女人当家,墙倒屋塌。塌屋的事情说来就来。纪太后想她们老纪家世代宠贵,亲上加亲,将她弟弟的女儿作为王后。大家注意,这个纪太后跟当年的吕后如出一辙。

但是,儿大不由娘,齐王不喜欢纪王后。

纪太后是个悍妇加妒妇,心想:“我是你娘,你竟然不听我的话,我当娘的治不了你?”便让她的大女儿,也就是齐王的姐姐纪翁主进入王宫,管制后宫,不让后宫的姬妾宫女接近齐王。纪太后的想法很简单:“齐王乖儿,你没招了吧,还是听你老娘的,专爱纪王后吧。

齐王一看,宫里连个女的都没有了,甚至连母的都没有,那怎么办?哦,对,还有一个女的,那就是自己的亲姐姐。宫里只剩了齐王和姐姐孤男寡女,那就学亚当夏娃和伏羲女娲吧,于是齐王竟然和纪翁主通J。纪太后千算万算,竟然搞成了这样,真是蠢不可言。

其实,这事也不是事,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就干过。另外,在汉朝诸侯国中,这种事情很多,例如燕国、例如赵国。此事到此为止也就罢了。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齐王被纪太后和主父偃联合送上了不归路。

徐甲说媒

齐国有个宦官叫徐甲,是皇太后王娡的太监。皇太后王娡在嫁给汉景帝以前有个女儿叫脩成君,是汉武帝的同母异父的姐姐,出于愧疚和补偿,皇太后王娡十分怜爱她。脩成君有个女儿叫蛾,太后想让她嫁给诸侯王。徐甲便请求出使齐国,说一定让齐王上书请求娶娥。皇太后大喜,就派徐甲到齐国。

当时,主父偃知道了徐甲到齐国是让齐王娶王后一事,也乘机跟徐甲说:“如果事情成功,希望也把我女儿充实到齐王的宫中。

遇到泼妇

徐甲到了齐国,向齐王暗示这件事。上面我们讲了,纪太后是个悍妇加妒妇,听了徐甲的话,大怒,说:“齐王有王后(纪太后的侄女),后宫都已备齐。而且徐甲是齐地的穷人,无出路而为宦官,到宫廷去做事,原没有做什么有益于齐的事,却又想扰乱我齐王家!再说,主父偃想干什么?也想把女儿充实到我齐国后宫!

好嘛,纪太后还是个大臭嘴,这话一出口,就得罪了两个人。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8)

徐甲大为受窘,事情办不成了,也不好交差呀。于是回来报告皇太后说:“齐王已愿意娶娥,然而事情恐怕有祸害,我担心会像燕王那样。”燕王这个人,和他女儿及姐妹通奸,获罪而死。徐甲因而用燕王的事来动摇太后。太后说:“不要再谈把女儿嫁给齐王的事了!”后来,这事渐渐被汉武帝知道了。

主父偃也受到了纪太后的羞辱,由此与齐国有了嫌隙。

公报私仇

主父偃正受到武帝宠幸,他乘机说:“齐国临淄有十万人家,每天税收千金,比长安还多,这种富裕的地方除了皇帝的兄弟或者爱子,谁都不能当王。当年齐国就差一点参加‘吴楚七国之乱’,现在又有乱伦的事情。”

于是,汉武帝就拜主父偃为齐国丞相,要他去主持审理此事。

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宾客都召来,散发五百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以前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作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我同诸君绝交了,请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

主父偃接着加紧审讯齐王后宫中的宦官,言辞中也涉及齐王。齐王年轻,以为终究不能逃脱罪责,害怕象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处死罪,就自杀了。主持此事的官员把这事报告给汉武帝。

主父偃没成想,搞成这样了。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9)

谁是揭发的行家

主父偃以前是平民时,曾经游历燕地和赵地,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

赵王刘彭祖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巧诈奸佞,卑下奉承,表面上谦卑恭敬讨好人,内心却刻薄阴毒。喜好玩弄法律,用诡辩中伤人。他那些破事,比谁都多。他不但霸占J银了江都易王的姬妾,他的太子刘丹也与妹妹及同胞姐姐通奸。可以说:太乱了!赵王的破事,后来还产生了蝴蝶效应,最终导致了差点使西汉灭国的巫蛊之祸。我们放到后几集讲述。

刘彭祖非常害怕主父偃揭发完了燕王之余,顺便再使使坏,再揭发自己。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论搞阴谋,我刘彭祖才是行家。他想要上书汉武帝揭发主父偃受贿的事情,但是因为主父偃在朝中,不敢揭发。就跟很多人密谋把主父偃调离长安,然后揭发主父偃,趁机将其拿下。

等到主父偃当了齐相,赵王就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的贿赂。等到齐王自杀了,汉武帝认为是主父偃逼死了齐王,新账旧账一起算,就把主父偃交给官吏审问。主父偃承认接受诸侯贿赂,不承认逼迫齐王自杀。

毕竟主父偃是有大才的,汉武帝不想诛杀主父偃。

无奈主父偃这个人,实在人缘太差。这时老油条公孙弘当御史大夫,就对汉武帝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除而变成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祸首,陛下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交待。

既然没法向天下人交待,那就把主父偃交待了吧。前126年,主父偃被夷三族。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10)

当主父偃显贵受宠时,他的宾客人数以千计,当他被灭族时,没有一个人为他收尸,唯独孔车为他收尸并埋葬了他。

主父偃身居要职,诸位朝中高官都称赞他,待到他名声败坏,自身被杀,士人都争着讲他的坏处,真是可悲!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11)

酎金夺爵

无论中药还是西药,搭配着吃,才是好药。

推恩令只是第一步,将诸侯王的势力化整为散。汉武帝是中央集权的大帝王,化整为散满足不了集权的要求,汉武帝要的是化整为零。这便是酎金夺爵。

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首都长安祭高祖庙,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由少府验收,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

前112年,汉武帝征南越,号召列侯从军。那时候岭南是蛮夷之地,瘴气厉害,如果去了中了瘴气,基本上是有去无回。让锦衣玉食的列侯去受苦,估计没人干,让他们去送死,更没人干。因此,汉武帝的号召没人响应。

汉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养着你们这群尸位素餐的列侯干什么呢?找这群列侯的毛病还不好找啊?汉武帝下令严查酎金的成色,借酎金不足,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占当时列侯的半数,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12)

找钱术治

汉武帝初年,由于历经历代的休养生息,导致了“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武帝之所以称为武,是因为武功赫赫。打仗就是烧钱,对匈奴三次大战、灭闽越、并西南夷、灭南越、平朝鲜,全是靠大汉的国力打出来的。

连年征战,极大的消耗了汉朝的国力。以三次汉匈大战为例,汉军共出动士兵、马夫和后勤人员30-40万人,以古代的运输能力,运输10石粮草到前线,损耗9石,到达前线后只能剩下1石。也就说供应前线的粮食能够供养400万人吃的,由此可见损耗之严重。

马匹的损耗也很严重,以漠北之战计,虽然是大胜,但是马匹的损耗达4/5。如果三次大战共出动战马30-40万匹,只存留战马不足几万匹。

几次大战也多有全军覆没的情况,士兵的损耗也在10-20万左右。

公元前120年左右,国库里的钱几乎烧没了,汉武帝要想办法搞钱。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13)

为了应对因对外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问题,武帝采纳郑当时的建议,下令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桑弘羊参与盐铁官营规划。

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13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前120年起,在汉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汉之帝国再起(大汉帝国之天下第一阳谋)(14)

桑弘羊是能臣,能臣有能臣的才干,但是能臣大多才胜于德,是小人汉武帝能用,用的很顺手,但是汉昭帝时期并不一定能驯服。这也导致了几十年后桑弘羊谋反被灭族的悲剧。

后记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圣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庸人。

若论古今用人第一人,当属刘邦。刘邦手下的重臣全都是有德有才的人,例如萧何、张良、曹参、王陵、周勃等,即便是第一滑头陈平,内心也是有德的。

俗话说:好人不干事,干事不好人。老好人,不思进取,和稀泥,是干不成事的;而小人能拍,能下得了狠手,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往往能干成事。汉武帝是个精力旺盛且干事的君主,想干事,必然要用有才的人。

自古圣人不常有,而庸人经常见。能够找到有德无才或者有才无德的属下,就不错了。

因此,汉武帝的用人,只要有才,就行。这也导致了很多用人方面的问题。例如主父偃,例如桑弘羊,例如栾大,例如江充。这个,我们在后几集讲述。

而用人的原则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又有几个人能坚守这个用人原则呢?

前几集,我们讲述的是卫青霍去病战功赫赫的故事。

这一集,以几个精短的故事把汉武帝时期的内政讲明白了。

下几集,我们将讲述汉武帝两位小舅子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