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为什么被称为九五之尊(古代皇帝为何都叫)(1)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被称作九五之尊。(图/翻摄自百度百科)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被称作九五之尊,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并且在当时只能是皇帝一个人能够拥有这样的称号,那么九五之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中九跟五又为什么不能是其他数字?背后原因引起讨论。

事实上,九这个数字,是阳数、奇数的最大数,在先民的思想之中,人类有十个手指,十是一个整数,是极端,那「九」属临界值,因此就被衍生为「无限」,有至尊之意。而五这个数字自古就和帝王有关,远古时期就有五帝和五方神庙,远古先民也有尚五的习俗,在殷人的卜辞之中则有「帝五臣正」一说,他们认为宇宙是四方神和中央天帝所管辖。

因此如果说「九」是天地极限,那么「五」就是人性的调和,而和五有关的词语:五行、五色、五味、五声,则都是从人体本身出发,对自然的感知,是人们生存在社会上最基本的一种生活秩序。

综合上述「九」意味着最高峰不偏不倚的鼎盛之地,「五」具备人性,是中国古代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崇敬,高而不傲,也因此用「九五之尊」称皇帝。

此外,「九五之尊」也有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其来自于《周易》的64卦,第一卦「干卦」为天,自强不息,一般代表帝王也就是皇帝。而这「干卦」由六条阳爻(音同,摇)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而九五是干卦中最好的爻,干卦又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因此「九五」一词来源于《周易》之说应比较可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