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袞筆勢

一 袞筆勢

五勢中的鈎裹勢、勾努勢都講過了,今天我們來看看袞筆勢是怎麼回事。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

「袞筆勢」這個「袞」字等於加上三點水的「滾」,意思是左右滾動,如果你要寫成「滾筆勢」也可以,但古籍中沒有出現過「滾筆勢」,我的原則是除非古籍有錯字,通常不改動。

有關袞筆勢,《玉堂禁經》是這樣說的: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三曰袞筆勢, 

■ 須按鋒,上下衄之。 

■ 「今」、「令」字下點用之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

這段話第一行所舉的筆勢形狀,只是一點,這不是「永」字八法第一點「側」嗎?怎麼又叫「袞筆勢」了?所以這版本肯定有點問題。

《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

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所舉筆勢形狀不同,袞筆勢是這樣一個形狀,近於「之」字。看了這本書,我們知道《玉堂禁經》那個點,其實是「之」字頭上一點,下面的筆畫壞掉了。木版書上的字,年代一長就會殘損脫落。

有關「五勢」的版本

■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 

■ 宋《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 

■ 宋《翰林傳授隱術》

我們現在可見的《玉堂禁經》,不要說唐代抄本,就是宋、元的刻本都看不见了,最早只有明代刻本。從唐朝到明朝,期間翻刻帶來錯字這種情況是常見的,所以要做一番整理,主要方法就是取幾個來源做對比。比較早期的有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和《翰林傳授隱朮》,下面我就用這兩篇文章和《玉堂禁經》進行對校。

1. 筆勢形狀

■ 《玉堂》:、 ■ 《密論》:之 ■ 《隱術》:無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4)

第 1 句話:筆勢形狀。

剛才講過,《玉堂禁經》說袞筆勢是一個點,《翰林密論二十條筆法》所舉是一個「之」,《翰林傳授隱朮》沒有舉例。

2. 筆勢名稱

■ 《玉堂》:三曰袞筆勢。 

■ 《密論》:袞筆法。 

■ 《隱術》:袞筆勢。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5)

第2句話,筆勢名稱。

《玉堂禁經》稱為「袞筆勢」,《翰林傳授隱朮》也是。《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筆法》稱為「袞筆法」,這個稱名不好,筆「法」和筆「勢」應該分開。

3. 筆法

■ 《玉堂》:須按鋒,上下衄之。 

■ 《密論》:口訣云:須按鋒,上下蹙衄之 

■ 《隱術》:須按鋒,上下蹙衄之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6)

第 3 句講冩袞筆勢的筆法。

《玉堂禁經》說「須按鋒,上下衄之」,《翰林密論》說「口訣云:須按鋒,上下蹙衄之」,比《玉堂禁經》多了「口訣云」三個字,還有一個「蹙」字。《翰林傳授隱朮》說:「須按鋒,上下蹙衄之」,也是多一個「蹙」字。

蹙,這個字發音cù.《說文解字》說:「蹙,迫也。」就是緊迫、急促的意思。

「按鋒」我們講過了,就是「囊鋒虛闊」,收攏筆鋒。「按」和「揭」是相對的,形成一左一右。

所以「須按鋒,上下蹙衄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寫袞筆勢,從上到下手腕左右來回,行筆速度要快一些,這就是「蹙衄之」。

4. 用法舉例

■ 《玉堂》:「今」、「令」字下點用之。 

■ 《密論》:「令」、「今」等字是也。 

■ 《隱術》:「今」、「令」字下點是也。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7)

第4,用法舉例。

《玉堂禁經》說:「『今』、『令』字下點用之。」這裡读的时候要注意,「今」是一個字例,「令」下點是第二個字例。

《翰林密論》這麼說「『令』、『今』等字是也」,這是不對的,袞筆勢是「令」字下點,不是整個「令」字。《翰林傳授隱朮》和《玉堂禁經》一樣。

智永《真草千字文》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8)

你看這裡有一個智永寫的「令」字,去掉上面的撇捺兩筆,形狀不就是一個「之」字形嗎?這樣的「之」字形,上下左右有四個點,稱之為「令」字下點,并非只是一個側點。

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9)

真書的點畫來之於行草書,你看行書,如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中的「令」字。下部的寫法,都是這樣一個「之」字形。

那麽「今」字呢?《玉堂禁經》所說的「今」字,是指草書的「今」。

王羲之《轉佳貼》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0)

你看王羲之《轉佳貼》這個「今」字,整個字也近於一個「之」字,和「令」字下部完全一樣。

王羲之《重熙書貼》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1)

又如王羲之《重熙書貼》的「今」字,稍微有點不同,但總的走向還是一個「之」字。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啟示,

簡言之:

■ 「使轉」產生於草書,後來用於真書和行書。

■ 正是使轉產生了牽連,形成了筆勢。 

■ 看真書或行書的筆勢,要查一下草書的寫法。

宋元以後講筆勢的書,都只講真書的筆勢,不講原來的草書中的形狀,這是不對的。

草書是父親,行書是兒子,真書是孫子,這是祖孫三代,有緊密的血緣關係。

孫過庭、張旭都是赫赫有名的草書大家,他們講筆勢,講使轉,都基於草書的基礎。

王羲之草書《月半帖》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2)

這裡有一個非常难得的例子,王羲之草書《月半帖》,其中「念之」兩個字連寫。「念」字草書通常的寫法是撇捺一個「人」,或者一折,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下面就是一個「之」。這樣一來「念之」兩個字就有兩個「之」,手腕左右來回就要六次,中間牽絲又多一次,就是來回七次。

有些同學可能會想,這樣左右來回不就是屋漏痕或者戰行嗎?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3)

不是,你看這兩條路,一條直,一條彎,這是大圈不同。屋漏痕或者戰行是筆法動作,屬於小圈。就算汽車在直路上開,還是要左右調節方向盤。而袞筆勢講的是筆勢,屬於大圈,這等於汽車開彎道,不是講筆法動作。現在我們可以得出袞筆勢的結論:字例類似於一個行草「之」字,

簡言之:

■ 三曰袞筆勢。 

■ 須按鋒,上下衄之。 

■ 「今」、「令」字下點是也。

二 「之」字的本質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4)

袞筆勢是這樣一個草書「之」字形,張旭為什麼要以這個形像為「五勢」之一呢?

勾努勢有一個「努」,獅口有一個「裹」,這不是簡單的兩個豎筆。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5)

「努」本質上是逆時針內向圈,而「裹」的本質,是順時針內向圈。

至於鈎裹勢,那不是半個圈,而是一圈半,是連續的轉動,其中有些是順時針內向圈,另有一部分是外向圈。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6)

外向圈不寫出來,只是用空中飛度的形式完成。

長弧線的運動,除了轉動,還有滾動。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7)

袞筆勢這個「之」字形,手腕左右交替搖腕,就是交替寫裹和努,這就是滾動,是順時針內向圈和逆時針內向圈的一種結合方式。

所以前面所講的四個筆勢,勾努勢中用到逆時針內向圈,獅口中包括一個順時針內向圈,就是「裹」。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8)

鈎裹勢表現轉動,袞筆勢表現滾動。書法中弧線的基本形狀以及運動方式,都講到了。

唐代孫過庭《書譜》說:

《書譜》唐·孫過庭

■ 使,谓縱横牽掣之类是也; 

■ 轉,谓钩環盤纡之类是也。

鈎,就是半個圈;環,就是整個圓,弧線這兩種情況,在「五勢」中都有了。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19)

而且「五勢」還包括了轉動和滾動兩種形式,這實在可以說設計非常精妙。下一堂課我就會講解「使」,也是令人佩服之極。

三 袞筆勢使用舉例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0)

除了「令」字、草書「今」字要用到袞筆勢,還有哪一些字會用到這個筆勢呢?

3.1 用於「之」字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1)

1. 袞筆勢本身是「之」字形,那凡是「之」字,不管真行草哪一種書體的「之」,當然就是袞筆勢了。只是行草滾動多用暗節點,而真書多用明節點,這樣一來,往往將「轉」變成了「折」,看起来好像一個「三」字,轉换成一個「使」了。

王羲之《日五帖》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2)

你看王羲之《日五帖》這個「之」字,就是暗節點比較多,所以看起來圓轉。

褚遂良《陰符經》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3)

而《陰符經》這個「之」字,轉彎處都是明節點,所以看起來就方折。

王羲之《蘭亭序》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4)

歷史上很多人說,王羲之《蘭亭序》有二十個「之」字,每個都不一樣,其實有些還是相當近似的。但無論如何,這些「之」都是袞筆勢,差別只是明暗節點的運用而已。

3.2 包括「之」字形的字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5)

2. 還有一些字,裡面包括了「今」或者「令」,那可能就會用到袞筆勢,尤其是在行草中。如「琴」字,下面是「今」,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寫法就是這樣的,左 - 右 - 左,這也是滾動。手腕來回了幾下,這個袞筆勢很像一個「个」字。

王羲之《譙周帖》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6)

王羲之《十七帖》中的《譙周帖》也有「今」字,因為寫得快,從上面直拉下來,和《轉佳貼》中的「今」字略有不同,但都是「个」字形。

褚遂良《陰符經》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7)

這個「个」字形很有用處,《陰符經》中有兩個「所」字,這個字的右下部,明顯用了「个」字形來寫,大圈手腕動作就是右 - 左 - 右 -左,一個袞筆勢。

「个」字形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8)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所」字的寫法,和《陰符經》是一樣的。

但這種「个」字形其他書法家寫起來,會略有變化,如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琴」字下部,智永《真草千字文》「琴」字下部,形狀就有點不同。我把它們的中線都畫出來,可以看到,其實就是來回的次數有點不同,有些是利用了節點,但這些形狀都是袞筆勢。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29)

王羲之《蘭亭序》和《聖教序》中的「今」字,好像更加清晰一點。智永、虞世南和褚遂良是師生三代,都是學王羲之的。

袞筆勢證明當時必然是搖碗的,轉手指寫不出。

王羲之《蘭亭序》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0)

這個「竹」字呢?左右兩邊都是「个」字形,而且是滾動的寫法,右邊的動作來回比左邊的多,非常生動、漂亮。趙孟頫臨《蘭亭序》變成這個樣子,只好叹口氣。

3.3 多次滾動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1)

剛才舉例都是兩次滾動,甚至兩次還不到,如果超過兩次,那就是多次滾動。這還是袞筆勢,本質沒有改變。什麽时候会有多次滾動呢?

褚遂良《陰符經》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2)

你看《陰符經》中這個「道」字的「走之旁」,有些地方稱之為「走之底」,上海一帶叫做「千走之」,香港稱為「撐艇」,好像劃小船。走之旁也有個「之」,不過左右來回動作很多,一口氣很長,你可以自己數數來回了幾次。這當然也是滾動,一個袞筆勢。

王羲之《喪亂帖》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3)

走之旁在行書中就可以簡化,如王羲之《喪亂貼》這個「追」字,走之旁來回就少得多,只有兩次半。這個看起來就等於一個「之」字。

智永《真草千字文》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4)

但走之旁也可能出现兩點或者三點的,那是受隶書影响,智永《真草千字文》「逍遙」兩字,就是例子。但我們不管它幾點,總之這個走之旁就是一個袞筆勢。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5)

本節要點:

■ 袞筆勢內容考證。 

■ 袞筆勢線條的本質分析。 

■ 袞筆勢使用舉例。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6)

複習思考:

■ 智永這個「庭」字,裡面的「廴」好像寫多了一點,你看這算不算袞筆勢?用筆勢寫字能不能和正體相差這一點?

■ 「念貪含琴岑」都有「今」,「拎冷鈴玲領」都有「令」,是不是寫這些字必然取袞筆勢?查查書法字典,並且自己試一試。

黄简讲书法基本笔画(黄简讲书法L2-11什么是衮笔势)(37)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