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叶永烈于5月15日上午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79岁。 消息传出,瞬间刷屏,人们纷纷点起祭奠的烛光,“感恩有您,打开了我童年的科幻世界大门”、“一代人的知乎大神走了,留下了《十万个为什么》”、“他告别尘世,穿梭无尽的科幻世界和历史天空去了”…据悉,叶永烈去年接受了前列腺癌手术,之后一直住院,但术后恢复情况不佳,最终因器官衰竭去世。目前,叶永烈之子需从国外赶回,还要再隔离14天。上海作协将与家属商议,是否公开举办告别仪式。

叶永烈是哪年死了(留下了给孩子们的)(1)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早熟而勤奋——

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叶永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早熟的作者”。他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就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一生先后出版了180多部著作。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自1961年4月推出后,《十万个为什么》不断再版,至2013年8月出版到第六版,发行量超过1亿册,居中国科普读物发行量之首。写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时,叶永烈只有20岁,他也是当时《十万个为什么》里最年轻、写得最多的作者。

叶永烈学化学专业出身,上大学时就尝试用文学方式去描述化学,发表了一些跟化学有关的科普小文章,这些文章后来以《碳的一家》为名出版。正是这本书,他被《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看中。

《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个人写了163个。随后,叶永烈又受邀为其他分册撰稿。初版的5卷《十万个为什么》共971个“为什么”,叶永烈一人就写了300多个,占了三分之一。

随后,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于1978年出版,当时他21岁。这本书印了300万册,风行全国。由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活泼,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很快就被改编成小人书出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十多年前,中国有一种拥有上亿用户的“小灵通”手机 ,这种通讯工具的名字就是按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角命名的,并得到了叶永烈的授权,可见叶永烈科幻小说的影响力。

叶永烈是哪年死了(留下了给孩子们的)(2)

之后他转而写作传记文学,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成为中国当代历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献。《陈云全传》《邓小平改变中国》等书,奠定了他在纪实文学特别是“大人物”传记写作领域的地位。

从2015年开始,时年75岁的叶永烈又开始了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在3年间完成了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直到生命最后,叶永烈都笔耕不辍。

叶永烈曾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认真有计划——

本报记者曾专访叶永烈,他带个小相机随时拍素材

叶永烈生前曾多次来到南京进行签售活动,扬子晚报记者蔡震也曾在2009年电话专访过他,虽然时隔十几年,蔡震也依然能回想起当时打电话给叶永烈的每个细节,“记得当时是叶老师40万字的《钱学森画传》即将出版,我想约他做个专访,那天大概是中午快1点钟,我打电话到叶老师家,是叶老师的夫人接的电话,当时他夫人说叶老师正在吃饭,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就说那我过会再打,这边话还没说完,那边就听到叶老师说我来了来了,我说叶老师您还是先吃饭,我过会再打来,叶老师说没关系,吃饭不急,真的完全没有大作家的架子。”蔡震说采访叶永烈会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他就像在和你唠家常,特别真实,”在采访的过程中,蔡震也了解到,叶永烈对于创作非常认真,也非常有计划,“他随身都会带个小相机,看到任何对创作有用的素材都会随手拍下来,我后来也养成了这个习惯,真是受益匪浅。”

叶永烈是哪年死了(留下了给孩子们的)(3)

叶永烈做客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出席读者见面会 蔡震 摄

之后的2013年,《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上市不久,叶永烈来到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做签售,蔡震又一次采访了他,因为叶永烈是唯一参与过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的作者,蔡震回忆说当时叶永烈回望当初参与第一版编写的情景,“叶老师特别风趣的说他相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寒、郭敬明。我们当时都觉得他特别可爱,而且叶老师还主动爆料说他回老家相对象,第一次见面送给女方的礼物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极富想象力——

网友痛惜:他是我的科幻启蒙

得知叶永烈去世的消息,作家陈村最先在微博上刊出了叶永烈参加中国作协代表大会的照片,并附文字“叶永烈先生安息”,网友们也都痛惜不已,网友“DJ江航”说叶老师就是他的科幻启蒙,“80年代看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时,就一直在想象,未来的21世纪会变的如何?后来的电影《第五元素》还原了一些我那时的幻想,比如船在空中飞,到处都是机器人之类的。虽然真到了21世纪,发现好像不是这样的,但《小灵通漫游未来》于我而言,依然是科幻科技时代最早的美好启蒙。人类只有对于未来不断保持探索和幻想,才会激发更多的科技灵光,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叶老安息。”还有更多的网友纷纷表示哀悼,“致敬叶永烈先生,小时候读过先生写的童话,很喜欢,先生一路走好!”“我看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他就是我的科幻启蒙,老先生一路走好!”“小时候看了很多叶老师的作品,感谢您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科幻启蒙。”“《十万个为什么》是永远的经典。”

作家连线:

作家叶辛:叶永烈的去世是上海文坛非常大的损失

在刚听到叶永烈去世的消息时,叶辛非常震惊,“刚刚我老伴还在说呢,因为我们之前也有一起吃饭嘛,我们都会带上老伴,碰上了还在说他身体还蛮好的,怎么会这么突然”,但叶辛也说其实叶永烈这几年的身体也的确差了一些,他的去世也是上海文坛一个非常大的损失。叶辛回忆起他与叶永烈最早的相识,大概有近50年前了,“其实叶永烈最早也创作过儿童文学作品,而我最早写的一些如《高高的马蹄声》等也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我们就是在那个时候相识的,从那个时候算起,也有四五十年了”,不过,真正相熟并且有交往,还是在叶辛1990年从贵州作协调回上海作协之后,叶辛对叶永烈的评价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勤奋”,“叶永烈非常注重收集资料,也勤于记笔记,在当年录音技术不发达的时候,他还学过速记,而且他这个良好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即使之后有了录音设备,他还是这样认真,有时候我们一起参加会议,虽然最后都会有会议记录给我们学习,但是他依然要自己记笔记,可以说他这个良好的习惯对他写报告文学是很有作用的。”

作家赵丽宏:叶永烈写纪实文学最早是我建议的

赵丽宏在听到叶永烈去世的消息时非常悲痛,“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最近都没见面,只是打了电话,没想到,太突然了。”赵丽宏告诉记者,自己和叶永烈都是上海作协专业作家,而叶永烈写纪实文学和赵丽宏还有点关系,“当时我在《萌芽》当编辑,80年代初的时候,我有一次看到叶永烈的一篇小说,他写的是一个小提琴家流亡在国外,很思乡,很痛苦,我一看就知道他写的是傅雷,傅雷是弹钢琴的,他把钢琴家改成了小提琴家,但是我看他的故事人物,我就知道他写的就是傅雷,当然他是根据他的想象,是虚构的,后来我就找到他,说我看你写的就是傅雷,你为什么不写一篇纪实文学呢,因为当时《傅雷家书》刚刚出版,反响非常好,我就约他写钢琴家傅聪,写傅聪和傅雷的关系,当时他就答应了,他也觉得很有意思,当时我开了很多介绍信让他去北京采访,后来写成了一篇报告文学,叫《家书抵万金》,这是叶永烈第一篇纪实文学,从此他就开始转到写作纪实文学了。”说到对叶永烈最深的印象,赵丽宏回忆说,叶永烈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平时非常沉稳,低调,做事非常认真,采访非常细致,他每次采访都会做录音,非常仔细,他的录音资料库后来全都捐给了上海图书馆,这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上海文学报原总编陈歆耕:他是文思敏捷的学者型作家

《上海文学报》原总编陈歆耕和记者回忆起他和叶永烈的相识过程,虽然已经过去10几年,但依然历历在目,“在10几年前,香港有一家纪实文学杂志,准备开一个报告文学论坛,上海的作家就请了我和叶永烈先生,但当时我们两个是到了机场之后才知道是我们两个一起去参加这个论坛,之后我们就一起结伴去了香港,一起在会上发言,也是一起结伴回的上海,可以说我们是一个星期的‘会友’,” 陈歆耕说叶永烈留给他的印象就是不太喜欢交往,可能更多的还是属于学者型的作家,而对于叶永烈的作品,陈歆耕说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叶永烈一辈子都在创作,作品这么多,量这么大,在中国作家当中只靠版税就能养活自己,也是极少数的,而且他文思敏捷,我真的是五体投地,非常佩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