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谵小语 载于中读App

父亲指着头顶上对他说:这是天。他应声回答:那天之上是什么?

儒学的复兴结果(儒学的失落与复兴)(1)

隋唐时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是以佛道为皈依,在大唐盛世的升平极乐中,这种指向虚无的价值观受到推崇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始终面临边境危机的宋朝来说,这显然不合时宜且没有前途了。

有宋一代自开国即面临重重忧患,所以统治者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表现出一种敬畏的精神与宽容的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在外给人软弱无能的印象,对内则营造了一种开放自由的宽松环境。经济上鼎盛繁荣,文化上多种思想交流碰撞。

早在中晚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就发见潜藏危机而大力倡导儒学,他们的努力在宋代结出了硕果——“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学复兴了,理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理学之外,当时的思想流派还有王安石的新学,“三苏”的蜀学,司马光的朔学,等等。然而,能称得上“在滔天骇浪之中,安安静静地面对真理,思考问题”的只有“北宋五子”。尽管他们的理学在当世并不是最受欢迎的显学,但历史证明他们虔诚的思考和坚定的足迹真正为后世带来了长久意义的启发。

隋唐时期士大夫的宗教思想遭到北宋儒家的激烈批评。如程颢认为唐朝士人推崇佛教思想是把一种不可普遍化的方式加以普遍化,是没有道理的,凡称得上“道”的就一定得是普遍的。

程颢等“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有四个构成:第一,天道,即形上学、宇宙论、本体论;第二,心性,即人的本性和心灵结构的特点;第三,价值论,即;第四,工夫论,即个人品性修,精神向度。天道论以三个实体为基础:周敦颐的“诚”,张载的“神”和二程(特别是程颢)的“理”。心性论即“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定义并区分了性、习、气三个概念。修养论的核心是“敬”,敬畏心,已被儒家遗忘千年。价值论是“仁”——知觉,痿痹不仁;体义,一体言仁;生机,以生言仁。仁包四德:仁、义、礼、智;对应事物生长的阶段:生、长、收、藏;又对应自然四季:春、夏、秋、冬。这个世界的不善、恶,来自过和不及。

“北宋五子”之后,朱熹成为其哲学之集大成者,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北宋五子”思想体系当中所遗留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朱熹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存天理,灭人欲”,他也因之遭到很多误解。世人评判宋明理学,常言其“灭人欲”压抑人性、禁锢自由云云,以此诟病晦庵先生,这是哪跟哪啊!其实,朱熹是说如果人为一己私欲蒙蔽,就会看不到自己真实面貌,不能体悟天地之理。人欲不是一切诉求而是过度的欲望,节制欲望是为体悟道、理,如无此追求亦不必遵循此法。“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没有压抑人性、禁锢自由,恰恰相反,这有如此方能“明理见性”。

朱熹自幼聪慧,且勤奋好学,少习禅宗,19岁中进士。刚刚会说话的时候,父亲指着头顶上对他说:这是天。他应声回答:那天之上是什么?朱熹每天不是在自己思考问题就是在和朋友讨论问题。终其一生他都在研究理和气的关系,即形上者和形下者的关系。如二者是否有先后,是否有动静,以及二者的“同一”和“分殊”问题——千差万别的事物如何获得了统一的理?统一的理又如何体现为千差万别的事物?有论者言:孔孟之后,思想达此高度者,朱子一人矣。

(参考书目: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文中图片由笔者本人摄于武夷山。)

儒学的复兴结果(儒学的失落与复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