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到“张辽威震逍遥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张辽止啼的典故也正是出在这里。

夜闻张辽止啼(读书人说止啼何止有张辽)(1)

张辽动漫形象,看着就霸气侧漏!

曹操南征孙权不成,班师前留张辽、李典、乐进与七千多人防守合肥。东吴孙权亲自率领10万大军,乘虚攻打合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也没有救兵援救张辽。但张辽仔细分析了战场形势之后,认为只有果断出击,才能打垮敌军的士气,也才会守得住城池,于是率领少数人马,在敌军阵营中左突右冲,给东吴造成不小的伤亡,最后李典等接应张辽回到城里坚守城池。此时吴军让张辽几百人打得伤亡惨重,士气跌到了谷底。孙权虽然后来围城,但始终没能攻下合肥,在撤退的时候又被张辽追上杀的丢盔弃甲,还差点被活捉了。此后张辽在东吴人心中恐怖至极,就连寻常百姓都知道,于是在他们小孩哭泣的时候,就说张辽来了,小孩一听到张辽的名字,吓得就不敢再哭了。这也就是张辽止啼的故事。足以说明张辽有多么的彪悍!

夜闻张辽止啼(读书人说止啼何止有张辽)(2)

《三国志·张辽》部分

可惜张辽的这个典故在正史《三国志》张辽部分,并没有记载,很可能是罗贯中先生为了描绘张辽的勇猛而刻意移植过来的。但是,历史还真有这么彪悍,凶猛,威震天下,足以“止啼”的猛将!而且还不止一个。

夜闻张辽止啼(读书人说止啼何止有张辽)(3)

桓康,看着不像是个杀人的主啊?

据《南史》记载,桓康,北兰陵承县人。英勇果敢而骁悍。宋朝大明时期(457~464),曾经随齐高帝为军容,跟从武帝在赣县。泰始初年,武帝起义,被郡里所囚禁,兵众都逃散了。桓康找了个挑子,一头装了穆皇后,一头装了文惠太子以及竟陵王萧子良,自己把他们挑到了山中。他与门客萧欣祖等四十多人互相联合,攻破郡里的监狱,救出了武帝。郡里的追兵逼得很紧,桓康等人拼死战斗,才把他们打败。此后便随武帝起兵,摧坚陷阵,臂力远远超过别人。所经过的村庄,都被他施以残暴杀戮,在江南人心里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至于常常用他的名字吓唬小孩。患了疟疾的人把他的像画下来贴在床边的墙壁上,无不立即痊愈。张辽还横,不仅仅能吓唬孩子,还能得疟疾之神逃遁。

下面就说一个成语,射像止啼,这里面提到两个狠人,射像指的是郅都,止啼指的是郝玼。《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儿。”此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为典实。

郝玼这家伙不按常理出牌,人家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是出去打仗不带干粮,吃的喝的就靠抢敌人的,一次这样叫猛,他次次这样,那就是神了!打仗历来讲究不杀俘虏,兵法云“杀降不祥”,但是郝玼不管这一套,只要抓住敌人,直接剐了,而且还剔,比凌迟都恐怖吧!经过这么一番恐怖异常的操作后,还把你的尸骸给你送回去,再吓唬一次你的亲朋好友以及那些曾与你一起战斗过的弟兄们!如果你是他的战友,什么感受,前几天还跟你一起喝酒吃肉的,现在对手把他弄成一堆骨头给你送回来了!胆小的估计都吓尿了!因此,敌人感觉他就是一个杀神啊!比鬼都吓人,所以就被用来“怖啼儿”也就正常了。这个是在《新唐书·郝玼传》有明确记载的。

《汉书·酷吏传·郅都》节录

《汉书·酷吏传·郅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则诛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景帝乃使使即拜都为雁门太守,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举边为引兵去,竟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

《新唐书·郝玼传》节录

玼在边积三十年,每讨贼,不持糗粮,取之于敌。获虏必刳剔而归其尸,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儿。……

夜闻张辽止啼(读书人说止啼何止有张辽)(4)

《新唐书·郝玼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