笤帚与炊帚:都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但炊帚的洛阳发音真的让我好作难,今天我们就慢慢地解析吧。

洛阳人说扫地使用的工具叫“笤帚”,而外地人却强调应该叫“扫帚”,谁错了?其实都未错。恰恰是洛阳人甄别的清晰。外地人来到洛阳工作后,看到的笤帚还继续叫扫帚,实际是错啦,因为笤帚是高粱糜子做的;扫帚是竹子材质,两者稍有不同。洛阳人把马路上清扫工使用的大家伙叫扫帚是叫对啦,但为啥一大一小这样区分了名称,洛阳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扫帚:也有叫扫把,扫地除尘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比笤帚大,源于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笤帚:绝大部分用散穗的高粱糜子制成,还有地肤,棕丝,芦苇,椰棕丝,塑料丝等材料。一般比较软,常在室内或很近的室外使用。过去,洛阳人使用的笤帚大都来至北窑村,是用高粱糜mei子做的,由于是线绳捆扎,所以叫:扎笤帚。非常奇怪的是:隋、唐国家大粮仓中间的这个村,应该是烧制砖、瓦的,怎么会沿袭了“扎笤帚”的技能,该村的砖、瓦倒似乎被人遗忘,一说北窑都知道:瓦盆儿和他们生产的笤帚。古代这个区域砖瓦窑场很大,往南能到民族路,那里的何家不仅能看到“天井窑院”,还能在他们家的后院看到古代遗留下来的烧砖窑。洛阳人闹笑话说谁巧言善变会讲:卖瓦盆哩,一套一套哩…

扫帚和苕帚的区别(笤帚与炊帚的区别)(1)

扫帚和苕帚的区别(笤帚与炊帚的区别)(2)

扫帚和苕帚的区别(笤帚与炊帚的区别)(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