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不开证据的收集和应用。“循证教学”是以问题为逻辑出发点,收集多方信息资源,汇总证据并进行知识实证,实施循证推演以达成证据传播,甄选最佳证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一、循证思想下的“循证学习单”

课程与教学设计专家马扎诺(Robert J.Marzano)出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业成绩的九项循证策略》,展示了多项有效教学策略及其在实际教学运用中的实例,其中便包括“学习合同”一则。基于“学习合同”和“科学写作工作单”的结构和特征建构了“循证学习单”策略:“课前预习”环节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解决的期限,初步收集相关证据;“课堂互动”环节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质疑与提问、释义与澄清、概括与总结、猜想与预测等实施互惠教学,补充并甄筛相关证据,完成循证实践;“课后反思”环节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和再应用,开展自我评价,完善不足。具体应用流程如图1所示。

高中二氧化硫的检验(循证学习单)(1)

二、“循证学习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专题四第一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一课为例。

1.课前预习

在上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布置新内容的预习任务。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循证学习,应充分利用其已有认知经验等“前知识证据”,制订课前预习“循证学习单”。学生根据自身的预习情况来填写,具体内容见表1。

高中二氧化硫的检验(循证学习单)(2)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SO2的化学性质和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难点是SO2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多重性质。从预习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重点把握较好,时间计划适宜,但课前收集的证据太少、较片面,不足以支撑知识结构的完善。本环节意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回顾学前知识。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和制订目标,可加深学生的学习主体体验,加速课堂教学的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2.课堂互动

在学生已预习的基础上快速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当“教师”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角色,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从质疑与提问、释疑与澄清、概括与总结、猜想与预测等环节实施互惠教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同时,综合同伴交流结果和教师讲授内容(结合课本实验)完善课堂互动“循证学习单”,具体内容见表2。

高中二氧化硫的检验(循证学习单)(3)

表2 某学生完成的课堂互动“循证学习单”

高中二氧化硫的检验(循证学习单)(4)

表2续表 某学生完成的课堂互动“循证学习单”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对SO2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理性阶段,在“课堂互动”这一核心环节,引导学生在已有证据的基础上围绕SO2的性质、作用、应用和酸雨防治这一主线展开互惠教学,提高学生理解力,意图通过多方互动互助对相关证据进行再搜索、补充和甄筛,质疑、修正可能存在的错误证据和结论,再提供相似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实现同化性迁移。整个流程依托“循证学习单”反馈学生循证学习效果,训练学生的认知策略,进而达到深度学习。

3.课后反思

在新课讲授结束后快速回顾整个循证学习流程,尝试解决其他问题以完成意义建构。让学生对比自己和同伴的证据收集渠道、数量以及证据运用的策略,进行反思总结并填写课后反思“循证学习单”,具体内容见表3。

高中二氧化硫的检验(循证学习单)(5)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互动,学生已经对SO2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等有所掌握。从学生反思的情况来看,陈旧的观念及生活经验往往让学生认为SO2是有害的,并形成思维定式。循证学习的意义便在于训练学生使其具备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构建解决科学及生活问题的思维框架,提升化学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实现有意义学习。

三、“循证学习单”的应用反思

循证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至今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为了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循证思想,促进学生循证学习,师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科学写作训练,落实循证学习

实际教学往往会受教学环境和课程进度等因素的影响,化学实验的开展也因此受到限制,导致学生的证据意识薄弱。教师可通过设计具有循证性质的学习单引导学生展开循证学习,加强对证据的重视,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信息化时代加快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加强科学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收集的证据进行科学的整合汇总,反复落实循证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反复实践验证

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循证训练是反复尝试探索求真的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反复实践验证,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从多方面收集多样的信息。灵活应用循证思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和发散性思维。

3.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展循证教学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行为具有特殊的示范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学校和课程等方面的发展,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教学工作中都应基于证据,开展循证教学,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文/黎似楠 庄启亚 刘 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