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代的历史,大家的关注点往往在魏蜀吴三国精彩纷呈的故事上,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中国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这种不重视,也是导致西晋建立短短时间就被“胡人”覆灭的原因之一。其实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虽然彼此争雄,但在对待“蛮人”的立场上却是空前一致的,那就是:能拉拢就拉拢,不能拉拢的就打到你服……三国时期的“蛮人”往往处于杂居的状态,如果依照民族来分类太过混乱。因此笔者用地理区域,大致将他们分为西羌、北胡和西南夷三个部分。

西羌:匈奴与羌氐

所谓西羌其实只是一个统称,这部分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陕西以西的河湟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宁夏、甘肃、青海一带,以及四川和陕西西部。三国时期西羌生活的地方,大部分被称为凉州。注意,当时的西羌还不是一个有着文字和文化传承的完整民族,细分为烧当羌、武都羌、白马羌之类的许多部落。同时这个地区,还有氐人和南匈奴人混居,因此当时也被称为杂胡。只不过在这个地区,羌人的势力最大,因此笔者将其统称为西羌。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1)

(后世总说汉武帝刘彻穷兵黩武,他不仅一直对匈奴发起进攻,而且还同时对中国四周的许多少数民族用兵)

至于氐人,由于他们与羌人居住在同一个地区,因此在历史上往往被混成氐羌来称呼。但实际上,这是两个习惯相近、联系紧密的不同民族。到了魏晋时期,氐羌由部落向民族转化,各自的民族特征变得更加明显,中央帝国的臣民才逐渐能够明确区分两者。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2)

(在先秦上古时期,先人们对蛮荒地带的氐人是这种怪异的印象)

南匈奴是另外一支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民族。从西汉至东汉的几百年间,对于匈奴的打击一直没有停止。直到南匈奴投降了东汉,北匈奴被窦宪彻底击败向西方迁徙,对于匈奴的战争才告一段落。但到了汉末时期,南匈奴的于夫罗等人趁机作乱,跑到太原、河东等地劫掠,并从此定居河东郡。于夫罗还曾和袁绍、袁术等联合,又多次背叛联盟。从总体上来看,三国时期虽然匈奴人偶有趁机作乱,但政权的组织架构已经被曹魏架空,可以说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已经不能为害了。直到百年之后,趁着西晋诸王内乱,于夫罗的孙子刘渊再次得势,最终覆灭了西晋。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3)

(前赵的建立者刘渊是于夫罗的孙子,呼厨泉的侄孙)

由于在西汉初年冒顿单于与刘邦相约为兄弟,因此匈奴的皇族在汉化后纷纷以刘作为自己的汉姓。这三个民族,构成了西羌的主体。由于地理位置处于蜀国与魏国之间,他们时而投蜀时而投魏,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摇摆。刘备收降马超,以及姜维被诸葛亮重用,就是由于他们在羌氐部落中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可以号召不少部落起兵跟随。比如史书记载,公元240年蜀将姜维出兵陇西,羌王迷当起兵响应。魏将郭淮出兵击退了姜维,之后郭淮讨伐了羌王迷当等人,安抚了氐族三千余个部落,将他们的部众迁徙到关中,从而既增加了关中的人口又避免了他们再次利用地理优势造反。

北胡:鲜卑与乌桓

说完了西边的西羌,让我们将视线转回到中华大地的东北方,这里生活着鲜卑人和乌桓人。在秦汉之前,这两族人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是东胡的组成部分。但匈奴人崛起后击败了东胡,这两个民族被迫东迁,一个在鲜卑山周围定居,因此被称为鲜卑人,另一个在乌桓山定居,因此被称为乌桓人。

鲜卑人和乌桓人在匈奴人统治草原的时代,都是匈奴人的附属民族,属于那种和平时期要上交粮食、战争时期要派壮丁的角色。不过随着匈奴势力被击溃,这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大大改善。其中乌桓主要活动在河北北部和内蒙古赤峰、鄂尔多斯一带,而鲜卑则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部,分别活动在内蒙和辽东的多个地区。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4)

(鲜卑虽然统治面积广大,但实际分为几个不同的部族,彼此间也并不和睦)

到了东汉末年,鲜卑出了一个叫檀石槐的能人,居然统一了鲜卑各部,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檀石槐死后,鲜卑又再次分裂,轲比能再次统一中部与东部鲜卑。这个轲比能和三国时期大部分“蛮人”首领一下,属于墙头草,每次反叛魏国被痛揍之后就会进贡求和,过阵子势力大了就又反叛,甚至还和诸葛亮约定过南北夹攻魏国的计划。魏国由于占据了中原,需要面对多个方向的军事压力,因此对于鲜卑是既打又拉,能不打最好不打。最后眼看轲比能的势力越来越大,魏国的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把轲比能的弟弟立为鲜卑大人,从此鲜卑的各个部落彼此不服,再次进入了内部战乱时代,魏国的北方边境才得到了安宁。不过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曾再度辉煌,拓跋部、慕容部等多个鲜卑部落相继在中原建立过自己的王朝。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5)

(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一个佛教国家,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中的佛像,最初就始建于北魏)

如果说鲜卑最后还有辉煌的日子,相比之下乌桓就比较悲催了。原本乌桓人在东汉时期受到汉王朝的封赏,因此从蒙古迁徙到东北与河北,留下的地盘也被鲜卑人接收了。这一个时期乌桓人生活的还不错,有吃有喝,没钱了还可以去汉地劫掠一下。结果到了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败给了曹操之后病死,袁绍的几个败家儿子开始争夺老袁家的遗产。曹操趁这个机会,开始吞并袁绍留下的地盘。最终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无处容身,只好跑到辽西去投奔乌桓单于蹋顿。这个蹋顿心也真大,毫不犹豫的就收留了袁绍的败家儿子。曹操对于敌人一向心狠手黑,干脆在公元207年发兵远征乌桓。最后曹操在柳城击败了乌桓的大军,杀了蹋顿,柳城投降的乌桓士兵和平民高达二十余万口。为了避免乌桓死灰复燃,曹操在返回中原时把幽州、并州各郡的万余个乌桓部落一起带回了中原。这一路上,曹操意气风发,还写下了《龟虽寿》、《观沧海》等名篇。剩下的乌桓人还不甘心,在公元218年联合鲜卑人再次反叛,结果被曹操的儿子曹彰和刺史田豫联手一通猛揍。经过这次失败,乌桓人的势力彻底衰落了,之后的几百年间,乌桓人虽然还时常出现在史册上,但只能成为鲜卑等民族的附庸民族。最终,乌桓人作为一个民族,被其他民族所融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6)

(乌桓,也被称作乌丸,可以看到,柳城就位于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西南方)

西南夷:五溪蛮与南蛮

看完了与魏蜀两国交界的西羌和单独与魏国交界的北胡,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与蜀国吴国交界的西南地区,这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之前被蔑称为西南夷。所谓西南的范围很巨大,包括了今天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甚至还有越南、缅甸等国家。在汉末,这里还有着大片未开垦的土地,当地的土著,被统称为西南夷。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7)

(夜郎自大故事中的夜郎国,就属于西南夷)

西南夷里生活在贵州、云南北部和四川的,主要是叟人,这个民族留存至今,也就是如今的纳西族!叟人最初是西羌的一支,在先秦时代迁移至四川,三国时期居住在益州的越巂、建宁和朱提等郡。原本在刘备进入益州后,叟人与当地夷人很老实。但当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病死在白帝城之后,当地的夷人(彝族的祖先)和叟人坐不住了。要知道夷人和叟人想要获取物资,往往依靠益州当地的汉人豪族。而刘备进入益州,损害了当地豪族的利益。因此在刘备死后,大姓豪族教唆叟人造反,蜀中大乱。“叟帅”高定元率领叟人诛杀越郡太守龚禄,攻占邛都,自封为王。益州郡大姓雍闿同时也起兵反叛,并诱煽夷人一起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平定了高定元的叛乱,而雍闿则投奔了吴国。这段历史,也就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精彩的七擒孟获的原型。之后诸葛亮任命张嶷为越郡太守,通过恩威并施逐渐消磨了叟人的反叛意志。到了蜀汉中后期,叟人甚至为蜀汉提供了不少精锐的山地步兵哦。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8)

(在今天纳西族的身上,是否还能看到当年与诸葛亮作战时的影子呢?)

除了叟人之外,另外一个在三国历史中时长出现的西南夷是五溪蛮。五溪蛮也称武陵蛮,是当时分布在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总称。由于武陵地区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五条溪水,因此被称为五溪蛮。从地理上看这里生活的大部分应是荆蛮,也就是今天苗族的祖先。在武陵地区,汉人与蛮人混居,民风彪悍,汉人与蛮人间的冲突非常激烈。早在东汉初年,五溪蛮就曾经造反,一度打的光武帝刘秀的部队全军覆没,就连马超自称的祖先伏波将军马援,也是因为征讨五溪蛮不利才生病死去的。五溪蛮的生活区域在如今的湖南一代,这里是蜀国与吴国交界的地区,因此五溪蛮也经常因为两国的挑唆而叛乱。《三国志·黄盖传》中,就曾经记录了一次五溪蛮的叛乱和平叛过程。五溪蛮叛乱攻击城市,当时这座城市的太守是黄盖,手头只有500人的郡兵,正面作战肯定是打不过的。因此黄盖命令打开城门,当一半叛军涌进城时发动反击,一举击溃了叛军,斩首数百。最后在处理叛乱者时,黄盖命令只杀死叛乱首领,其他跟随者都被赦免,因此这场叛乱从春天到夏天短短的时间就被平息了。另外在公元221年,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军队进攻吴国,五溪蛮派出使者请求蜀军出兵。公元222年,刘备带领部队到达武陵,派遣侍中马良安抚五溪蛮,又给官职又给金银,五溪蛮各部落纷纷起兵响应蜀军。到陆逊火烧连营大破蜀军时,五溪蛮王沙摩柯被杀死,刘备部队败退,五溪蛮又变成了吴国的顺民。

三国时匈奴在干什么(匈奴南夷战事不断)(9)

(伏波将军马援一辈子破西羌征交趾,百战百胜,偏偏在征讨五溪蛮时病故)

在史上最具魔性的三国手游《驯龙三国》中,蛮人也有登场哦。蛮人们化身地图上的盗贼,玩家可以通过点击的方式击退他们,从而获得额外的奖励。您想不想增加一些对三国时代蛮人的了解?那些曾经的蛮人如今是化身为苗族、彝族还是土家族?不妨来《驯龙三国》的世界中寻找答案吧。诸葛亮到底睡没睡周瑜他媳妇儿?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三国的奇闻趣事就来关注「驯龙三国手游」官方微信公众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