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历史悠久,万物入诗。

春风又来到,适合睡懒觉。懒觉里不仅有惬意,更有诗意。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唐诗之一,就写了这种春天懒觉的诗意——《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笔下的春景(聊聊作者孟浩然的一生)(1)

春天适合睡懒觉,天都亮了不知道,一觉醒来鸟儿叫,想起来花儿落了不少。语言浅显直白,背后其实是作者孟浩然的大才。

孟浩然笔下的春景(聊聊作者孟浩然的一生)(2)

孟浩然

一说到唐诗,一说到诗人,很多人第一个就想到李白。李白在世时就名扬天下,风光无限,一辈子迷弟无数,比如杜甫,就写了很多思念李白的诗歌。但很少有人知道,李白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还是个愣头青的时候,他也做过别人的小迷弟,动不动就赠诗写赋,抒发一下仰慕之情。

孟浩然笔下的春景(聊聊作者孟浩然的一生)(3)

李白

开元十三年,李白游历洞庭一带,途经襄阳,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偶像,激动地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在诗中崇拜的孟夫子,就是《春晓》的作者,著名田园诗人孟浩然。他带着粉丝的星星眼,看见的孟浩然那是风流倜傥,自在闲适,弃名利,远红尘,偏爱山水田园之乐。李白的表白直接又肉麻。

当然,更多人知道的,是李白另一首送别孟浩然的诗歌,同样写于春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比起“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应付,孤帆远影,长江天际,可就显得真诚多了,也惆怅多了。

那么,孟浩然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让诗仙李白如此痴迷呢?

孟浩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里也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大概率是经常睡懒觉的。他青年时隐居在鹿门山,亲近大自然,陶冶了情操,难怪后来写得一手好田园诗。有时无聊了,他就云游四方,做个看山看水,喝酒吟诗的闲人,怀揣着高雅的理想主义。

孟浩然笔下的春景(聊聊作者孟浩然的一生)(4)

但即使是这样的妙人,也有过随波逐流想身处庙堂的想法。孟浩然曾给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写诗,含蓄地表达自己想谋个一官半职的想法: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相一听就懂,试着举荐,但没能让孟浩然得到官职。

不得已,年近四旬的孟浩然只好收拾行囊,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前,群生聚会,作为大龄考生的孟浩然捻须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动全场。诗言志,他用十个字表明自己虽已步入中年,但才气未减,还能再战。可惜,或许是吸收了太多天定之精华吧,孟浩然并不擅长范式严格的科举考试。科考落第,给了他当头棒喝。

孟浩然笔下的春景(聊聊作者孟浩然的一生)(5)

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就在孟浩然准备打包走人的时候,却在京城遇到了一位人生知己——王维。诗佛王维也是田园诗人,跟孟浩然都是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再见倾心。王维在京城诗歌圈子颇有人缘,带着孟浩然来往于长安各样的诗会之间,谈笑有诗词,唱酬有歌赋。是金子总会发光,孟浩然果然不负众望,在京城的名声也越传越响。

孟浩然笔下的春景(聊聊作者孟浩然的一生)(6)

王维

王维时任太乐署主管,可在宫廷出入。某天机缘巧合,王维带孟浩然在太乐署饮酒对诗,结果突然来人通报说,皇上来了。孟浩然吓得钻到桌子底下,然而唐太宗看见桌子上的两杯茶,就知道已经有人先一步到达这里。询问一句,王维不敢欺君,只得供出孟浩然。谁也没想到的,唐太宗虽高居朝堂,但也听说过孟浩然,知道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于是来了兴趣,想瞧瞧这个人到底水平怎样。

孟浩然笔下的春景(聊聊作者孟浩然的一生)(7)

唐太宗

孟浩然没能在考试场上夺取名次,猛然受皇帝召见,又是在这样灰头土脸的场景下,被圣上看到自己一脸的窘相,肯定非常尴尬。不过,好在总算是见到了皇帝,也算有了出头的机会。

唐太宗让他念首自己的诗,看看到底是不是真有才。孟浩然对于官场应对非常不擅长,加上刚刚遭受的科举打击,竟然在大好时机没有吟诵早早写就的佳作,反而临时来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歌一反田园诗派浅显直白,颇具禅意的路子,谈的完全是个人抱负。孟浩然具体讲什么呢?

他说,我还是不给北面的朝廷上书了,就让我回南山老家的破草房归隐吧。我是没有才华啊,英明的君主看不上我,身体不好,和朋友们也疏于往来。头顶的白发表明我已经老了,阳春三月显示旧时光的逝去。怀着深沉的愁绪辗转难眠,月光照在松林,窗外一片混沌。

孟浩然笔下的春景(聊聊作者孟浩然的一生)(8)

好友王维本来觉得白捡个面见圣上的机会,觉得孟浩然小子运气不错哦。可是听他念完诗,就变了脸色。王维真想掰开孟浩然的脑袋,看看里面装了水还是酒。不想做官,那你就归隐,你别来京城瞎掺乎啊!你就算来京城瞎掺乎,何必要当着皇帝的面吐槽呢?你吐槽就吐槽,你干嘛还把锅甩到皇帝身上呢?皇帝这不是给你机会了的,怎么还“不才明主弃”呢?……果然,唐太宗听完,脸色非常难看,差点儿没给孟浩然安个罪名,一言不发,拂袖而去。瞎子也能看出来,孟浩然的官场路算是彻底断绝。

孟浩然当然也懊恼,觉得自己确实出了昏招。但懊恼中,孟浩然隐隐有一种解脱的畅快,因为他终于认清自己:生死名利场并不适合他,山水之间的悠然,随心而动的轻松,才是他最期待的生活。

孟浩然重新打点行装,回到老家。此后,孟浩然幽居山中,偶尔辗转各地,饱览大好河山,再也不受世俗的束缚,成为中国诗歌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一生未做官的诗人。

也正因如此,千年之后,我们依旧还记得他当初在鹿门山的一个春天里写下的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