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小墨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重新看了一遍电影《死亡诗社》,从尼尔自杀那里开始哭,一直哭到最后一幕大家站在桌子上送别老师。

然后哭完之后,我困惑了,打动我的到底是什么呢?

01

我是一个没有叛逆期的人

死亡诗社究竟讲了什么 死亡诗社哭惨了(1)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几个学生的叛逆。但我真的不是那种会把叛逆、反抗家长和学校权威视为英雄的那种人。

我大学第一次看,最大的感受是:我是一个没有飞昂青春的人,至少那种勇敢无畏、无所顾忌的青春我是没有的。

我是被齐刘海和近视眼镜封印的一个谨小慎微的乖学生,任何出格的事情,我都是不敢做的。我大概就是那个老师让撕书的时候,也要拿尺子摁着,撕得整整齐齐的那一个吧。

但我也不觉得遗憾,因为我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叛逆期,叛逆这件事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我也不想做任何出格的事情。

但是我能识别出他们身上独属于青春的那种悸动的、敏感的、澎湃的、激情的、热血的、浪漫的的特质。因为这部分我也有过。

青春期的时候好像对这个世界,对所有细腻的情绪特别有感受力。同样的一件事情,放在青春期,它产生的情感激荡可能会比成年后强烈十倍百倍。只有诗歌能表达这种在内心涌动的情感。

我突然想起来,我高中的时候也是非常喜欢读诗,非常喜欢写诗的。只不过我的诗是敏感的、多情的、伤感的、容易受伤的,不像电影里的那么勇敢和无畏。我自怜过身世,呐喊过心里的不服,表达过不敢当众表达的凌云壮志,也在日记里秘密地给喜欢的人写过藏头诗和情诗。

真的没有比诗歌更适合青春期了。格外真诚和饱满的感情,让青春期的孩子成为天生的诗人。

然后很奇怪的,成年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写过诗了。我再也没有那种感情满得要从心里溢出来,不用诗歌表达出来就要把我自己淹死的感觉。

02

他不是你生活里的反派

而是最真心实意为你着想的人啊

死亡诗社究竟讲了什么 死亡诗社哭惨了(2)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是把管理严苛的学校、古板的老师、严厉的望子成龙的家长,当做反派来看的。为什么要剥夺自由,阉割自我探索,单方面决定什么对孩子是好的呢?尼尔戏演得那么好,为什么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可是这一次看,我觉得这里面没有什么坏人。甚至尼尔的父亲都让我觉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亲绝对是爱尼尔的,他说,“我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把你送到这里来的。”他说:“你拥有我曾经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我不能让你错过。”这是非常正常的父母的想法。

可能是因为我正在非常努力地赚钱在杭州买房,希望我的小房子能享受到城市里更好的教育资源。我也正在非常努力地学习英语,比我自己学生时期的任何阶段都要努力,哑巴英语硬生生在家里凹出一个双语环境给小房子。

这种心情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是不能体会的,但现在同样为人父母的我,对这位父亲的两句话感同身受。

考上哈佛,成为医生,进入收入前top10%阶层,是一条可预测的坦途。去表演戏剧,前途未卜,如果尼尔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选呢?

我犹豫了。

死亡诗社究竟讲了什么 死亡诗社哭惨了(3)

尼尔才17岁,他凭什么那么肯定那就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啊。我印象很深的是美剧《麦瑟尔夫人》里的前夫哥,一直梦想着成为一个脱口秀演员,可是后来他才发现,他真正喜欢的并不是当脱口秀演员,而是喜欢酒吧里大家哄堂大笑的那种舒服的、愉快的氛围,后来他决定成为一个酒吧老板,他的酒吧经常邀请脱口秀演员来表演。而女主原本是打算做一个家庭主妇的,却发现自己非常享受讲脱口秀这件事。

人想做的事情,是会变的。而且人的心太复杂了,常常连主人也无法看透。

而且就像另外一个老师说的:“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冒险的,当他们发现自己不是莫扎特、伦勃朗、贝多芬,他们会恨你的。”在小范围得到肯定又怎么样呢,如果他将来成为一个不得志的落魄的演员呢,会不会后悔呢?

尼尔的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肯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父亲的严厉和母亲的眼泪,带给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可是他绝对不是孩子生活里的反派,而是最真心实意为尼尔着想的人。基丁老师不过是老师,是生命里的过客,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了,可是尼尔将来过得好不好,牵肠挂肚的、肯为他的选择兜底永远是父母。

我甚至很同意校方的结论,孩子在那个年纪非常容易受影响,基丁老师滥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孩子们在这种鼓动下,行为真的在渐渐失控。

然后想到这里,我被自己吓了一跳,我竟然完全站在了基丁和孩子们的对立面想问题,这是因为我的认知复杂度更高了,还是因为我已经完全地成长为一个擅长权衡利弊的成年人了呢?我有一种被永远逐出永无岛的失落感。

03

我无法真正理解他们

或许是因为我骨子里和他们不是一类人

死亡诗社究竟讲了什么 死亡诗社哭惨了(4)

这部电影里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贵族学校,这里就读的学生75%能上常青藤,他们是未来的银行家、律师、医生。像这样的学校,一年的学费要4万美元以上。在这里就读的学生非富即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人家的课外活动是什么?击剑、皮艇。

我刚读完的《出身:不平等的选拔和精英的自我复制》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课外活动是有阶层的。像击剑、皮艇、壁球、马球之类的课外活动,在服装、场地、课时费等方面都是非常昂贵的支出,不是穷人可以玩得起的游戏。

他们过的可不是衡水一中那种生活,而是伴随着丰富的课外活动和丰富的社交活动。

他们是按照精英的方式培养起来的,所以他们连叛逆起来都那么精英,一群人半夜跑到山洞去念诗,死亡诗社还有会议记录和开幕词,他们还会演奏各种乐器。

死亡诗社究竟讲了什么 死亡诗社哭惨了(5)

所以我们本质是不同的,家里不太富裕的人在职业选择时更看重薪资和稳定性,而家境富裕的人更看重工作过程中的满足感、乐趣以及个人表达等抽象的价值。

他们因为个人志趣和个人表达得到妨碍而揭竿而起,可是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叛逆的,因为我手上的选择实在太少了。

我叛逆,我叛逆什么呢,我家里根本没有人关心我学习好不好,未来怎么样,我总觉得他们恨不得我考不上大学,恨不得我不爱学习、像很多亲戚家的小孩一样主动提出不读书,这样他们就可以卸下供我读书的负担。努力读好书,考得远远的,工作也找得远远的,逃离他们,这才是我的叛逆。

所以真对不起,我理解不了精英二代的叛逆。

04

为别人而活,是非常不自由的

死亡诗社究竟讲了什么 死亡诗社哭惨了(6)

不知道我这么说,会不会让读者觉得我是自我矛盾,我理解尼尔的父母,我也理解尼尔。

尼尔让我非常难过,因为他太善良,太懂事了。

陶德生日,又收到和去年一模一样的文具盒,一个人在楼顶默默地难过。尼尔为了安慰他,用非常幽默的方式让他把文具盒扔了,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人驾驶文具盒,还说我不会替你心疼的,因为你明年还会收到一个。

真的太温暖了。

他几乎从不对父亲和母亲说不,每次想要抗争,最后都会变成一句“没事”。

为别人而活,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而努力,没有自主的的内在动机,这是非常不自由的一种活法。

我有时候在想,我从小到大学习的内在动机一直非常强劲,或许就是因为压根没人关心我的学习和未来,所以我学全是为我自己。我印象很深,我初中的时候寄宿在学校,每个周末才回家,我就会给家里里里外外来一次大扫除,我很喜欢做这件事。可是后来大人吩咐我扫地,我突然就觉得这件事变成了一件苦差。

后来工作了,为了工资,为了完成老板和领导下达的任务而工作,我觉得一点都不自由,这种感觉太痛苦了,我每天都没办法说服我自己起床去上班,就算去了也和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所以后来我才会义无反顾地做了自由职业。

我能明白那种无法为自己而活的痛苦。

但我仍然没有什么特别酷的想法,我特别务实地想,一定要快点把《内在动机》这本书给读了,让我的孩子因为内在动机而热爱学习。

我真是非常无聊、一点也不酷的成年人啊。

【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 shenyeshuzhuo)】

- The End-


作者简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职业读书人,已出版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

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个人日记公众号:李小墨的日记(ID:lxmmovie

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

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深度解读文章,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星标和置顶。

我们一起读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