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现在怎么样(大江东老挝詹天佑)(1)

“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幸福。”在一则从老挝传来的视频中,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留学生佟郎用字正腔圆的汉语传递他对中国、对上海的思念,瞬间温暖了座谈会上的每个人。

12月4日下午,由上海市外办、市友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举办的学习关于“一带一路”工作重要指示暨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佟郎在上海的师长、同胞,再次回顾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仪式上,主席在讲话中说到,“几天前,我收到几位曾在中国上海学习铁路专业的老挝留学生写来的联名信。他们一致表示,要把在中国学到的本领贡献给中老铁路的运营和发展,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9位给主席写信的“老挝詹天佑”,一下子出圈了。

他们是谁?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上海?他们又和这座国际大都市结下了什么样的情缘?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领略上海为“一带一路”画下的一笔笔“小而美”的工笔画。

众人浇灌的“小而美”结出丰收果

世间最美好的事,莫过于看到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精心浇灌的花朵光荣绽放。看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首届9名老挝留学毕业生到岗服务中老铁路,参与中老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中方代表无比欣慰和自豪。

“从昨天到现在,我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复。”上海市外办主任、市友协常务副会长张小松说,4年来精心培育的“这朵花”,是众人浇灌出来的。

此话怎讲?

2018年,在上海市外办的支持推动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启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教育合作,为中老铁路运行培养急需的铁路技术人才。

启动后,项目得到了国家澜湄基金和上海市教委、市科委等部门的鼎力支持,上海市友协也在持续推动项目发展,促进民心相通。“我们没有把这个项目看成只是培养几个外国学生的事,而是国家外交的大事,精心予以浇灌、施肥、培土。”张小松说。

詹天佑现在怎么样(大江东老挝詹天佑)(2)

老挝留学生参观实验室。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佟朗记得,2018年9月,他和其他8名老挝留学生从万象到昆明转机,深夜12点终于到了上海,见到了举着接机牌的老师们。看过一路美丽的都市夜色,他们抵达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

“老师给我们买水、铺床单,陪我们聊天,我用很不熟练的中文当翻译,还问车子怎么好像在空中行驶呢。老师告诉我这是上海的中环路和高架桥,我不是太明白,对上海更好奇了。”在老师和中国志愿者朋友的帮助下,佟郎很快就适应了下来,渐渐地把上海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新学期开学后不久,留学生们坐着“复兴号”去了北京。“我们去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和詹天佑纪念馆,陈思同学说‘想要当老挝的詹天佑’,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一路上,我们和中国学生进行了很多研学活动,让我更加深刻理解到了‘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的意义。” 佟朗说。

老挝的首都是万象,而上海地铁博物馆正好位于名叫“万象城”的商业中心。这份美妙的巧合,让老挝留学生苏宋倍感亲切,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上海地铁博物馆研学过程中,领略到“豆腐里的钢铁长城”是怎么炼成的。

外国专家曾说上海地质松软,不宜建隧道工程,但是,“上海地铁之父”刘建航院士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造就了世界上最忙碌的地下交通管线之一。

“时刻把安全放在心里、扛在肩上、握在手中、落在地上。”中国技术专家发自肺腑的箴言,刻到了苏宋他们的心里,除了学到铁路建设、运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攻坚克难、锻造精品的工匠精神。陈思说,上海市友协的工作人员和学校的老师们,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评价,这个人才培养项目是“一带一路”的“小而美”工程,正是无数这样“小而美”的工程,将“一带一路”的大写意,一笔笔地绘制成工笔画。

既是“老挝詹天佑”,也是民间外交友谊种子

这9名老挝留学毕业生,是老挝首批本科学历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是名副其实的“老挝詹天佑”。去年的11月,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系主任李培刚的带领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0级研究生高航与即将毕业回国的老挝留学生一起踏上了云南的研学之旅,到沿途的各个站点交流学习。在云南普洱站,站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模拟施工现场作业,进行安全宣传科普,留学生们争相体验。这样求知若渴的精神打动了高航:“他们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希望在回国后能够快速投入家乡铁路的建设和运营。”

从去年12月开始,佟朗就在老挝跟着师傅一起去铺轨,从琅勃拉邦铺到磨丁站。“虽然还在培训,但是我们参与了老挝铁路建设,很激动!”回到老挝的留学生们,一边在建设中的中老铁路实习,一边完成毕业论文,但受限于网络资源,许多文献、资料查阅不便。

获悉这一情况后,李培刚和学生们迅速组成“一帮二”学习小组,帮助佟朗他们查资料,指导他们的毕业论文。

“这是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帮助他们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知识,为自己撰写论文积累经验。最终,他们都顺利地通过了毕业答辩,获得学位。”高航说。

因为疫情未能回老挝的留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各方的友情和关爱。于是,老挝留学生与中国小伙伴们一起组织了“大道之行”社团,创立了中老双语微信公众号“中老铁路通”,及时反映中老铁路建设动态,沟通已回国和在校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还开展铁路知识的科普,让大家在了解中老铁路进展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詹天佑现在怎么样(大江东老挝詹天佑)(3)

老挝留学生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课。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

正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的老挝留学生李东说,希望疫情赶快过去,他就可以邀请中国的亲人们,坐着“澜沧号”列车去看看他美丽的家乡和热情的老挝人民。

“这些学子不仅传播技术,更播撒中老友谊之花的种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表示,该校与老挝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不仅为中老铁路培养了老挝本土技术管理人才和工程师,更是培养了中老两国的民间青年友好使者。

正如主席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所强调的,“中老友谊的未来在青年,互联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中方愿为中老友谊之路培育更多栋梁之才”,上海也将对老挝人才的培养项目延续下去,将这一笔“工笔画”继续高质量地画下去。

把“工笔画”画得更精细更精彩

在座谈会现场,上海市友协会长陈靖回忆起自己曾在2002年、2003年两次赴老挝交流访问。当时,团中央牵头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上海主动提出承担这一项目,并自2002年至今派出了11批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开展中英文教学、体育训练、计算机培训、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老挝和上海青年之间的这份情缘一直延续至今,很多志愿者不仅服务老挝在上海的项目,还相约重回老挝再当志愿者。陈靖认为,未来,上海将集结更多的青年力量,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和民间外交结合起来,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上海的力量。“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上海有这么多大学、这么多基地,这么多平台、这么多开放的窗口,一定能够在民间外交上有更大的作为。”

詹天佑现在怎么样(大江东老挝詹天佑)(4)

12月4日,“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供图

在座谈会的尾声,“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这是中老国际教育合作的又一个硕果。去年9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老挝国立大学、苏发努冯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获得上海市科委立项批准,并纳入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中。不到一年,这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就正式揭牌了。

“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创新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驱动力。在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将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合作这一重要驱动力,把工笔画越画越精细、越画越精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说。

“上海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黄仁伟认为,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结合起来,对“一带一路”具有独特的带动作用和能级。金融中心为“一带一路”融资,贸易中心为“一带一路”提供供应链,航运中心赋能“一带一路”的物流,经济中心则为“一带一路”提供装备、产业,科创中心要在“一带一路”上开展高科技的合作。

“五个中心”之外,还有上海的城市软实力。“上海文化中心的贡献,是教育和文化的交流,推动真正做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黄仁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