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墓出土时间(河南新乡赵佗墓)(1)

赵佗墓出土时间(河南新乡赵佗墓)(2)

赵佗墓出土时间(河南新乡赵佗墓)(3)

本文转自掌上正定公众号

河南新乡赵佗墓

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河北省国学学会副会长樊志勇

正定是赵佗故里,岭南是赵佗兴王之地。赵佗逝后墓在何方?却是一个千古之谜。《史记》《汉书》中没有记载,后人探寻苦找始终不见其踪。古人多用“障眼法”来修筑自己的陵墓,三国时曹操就有七十二疑冢。正如“以父荫补番禺尉”的宋人方信孺诗言:“漫说曹瞒七十馀,老佗疑冢更模糊。不知禹葬会稽处,也有累累如许无。”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深秋,赵佗安息去世。其国丧之日神秘,有重兵把守城郊,番禺城四门洞开,丧车四出,四个灵柩同时出城,蜿蜒盘旋消失在群山之中。至于赵佗葬于何方何冢,据说仅有其孙赵眜(别名赵胡)及其亲信几人知情,其他人概不知晓。

由于没有准确的史书记载,后人对赵佗墓在何处记述各异。西晋王范《交广春秋》云:“越王赵佗,生有奉制藩之节,死有秘异神秘之墓,佗之葬也,其垄莹可为奢大,葬积珍玩。”晋代的裴渊在《广州记》中称:“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罡(山岗)。”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说:“禺山在县西南一里,尉佗墓葬于此。”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记:“自鸡笼岗(今燕塘)至天井岗(即越王台,在越秀山),连山接岭,皆称佗墓。”清梁廷楠《南越王主传》记载:“赵佗死,葬都城东北,南自鸡笼冈,北至天井,连冈接岭,葬时多为疑冢。辆车从四门出,棺堋无定处,当时人莫知所在。”可见,赵佗生前摆下迷魂阵,至使后人至今一直找不到他。

今年9月之初,笔者欣闻:在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平原乡张固城,竟有一座已被列为新乡市卫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粤王赵佗墓”。难道这就是千百年来有人一直在寻找的赵佗之墓?

赵佗墓出土时间(河南新乡赵佗墓)(4)

据悉,此“粤王赵佗墓”,于1985年6月被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区划调整,于2009年更名为新乡市卫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年前,新乡县政府还以国家《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河南省文物保护实施办法》为依据,结合墓冢遗址实际,对其制订了“四有”保护规划:即有“保护管理机构,即卫滨区粤王赵佗墓文物保护小组”,有“保护标志,即越王赵佗墓保护牌”,有“保护范围”和“保护档案”。并且,该区还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其文物价值和保护作用,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2158年以来无人知之佗葬何方,难道此乃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赵佗墓出土时间(河南新乡赵佗墓)(5)

作为赵佗故里人,猛然间听说赵佗墓在河南新乡,着实令我十分惊讶。今年9月,笔者结识了一位老家是河南的朋友贾敬新,10多年前他安家在石家庄赵陵铺社区,去年7月出差广东参观了赵佗之孙赵眜墓,后百度到老家新乡竟也有一座“粤王赵佗墓”。于是,他专此回到老家新乡对“粤王赵佗墓”走访考察。

“粤王赵佗墓”位于河南新乡市西环公路300米。两层楼阁的山门之上,书有隶体“高庙”两个大字。“粤王赵佗墓”与修文昌阁碑记等文物同存于高庙之内,庙前一片较开阔的低洼凹地,是当地的集贸市场。市场上立有张固城遗址(即获嘉县故城遗址)石刻,西面和南面皆临张固村中大道。

赵佗墓出土时间(河南新乡赵佗墓)(6)

据“粤王赵佗墓”管理人员76岁的张雪林先生介绍:该赵佗墓建于公元前137年。现存墓冢呈馒头状,墓冢封土高3米多,长120米,宽100米。墓冢之上向北,自东而西建有越王殿、三清殿、广生殿。越王殿始建于明嘉靖八年,封土堆西南角还有几根贴金龙纹的建筑柱梁,应为其遗物。从院墙外看院内,最高的建筑则是文昌阁,其阁二层是魁星楼。文昌阁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位于赵佗墓冢之上的封土东侧。“高庙”的门前、院中,竖立及镶嵌在墙体上有很多块古今捐款修庙的功德碑石刻,其中有明弘治年间、清嘉庆、光绪年间的功德碑各一通。当地人都十分崇拜赵佗,张固城人赋诗以赞:“越王豪杰真英雄,苦战六年岭南统。中原文化传百越,经济繁荣百业兴。西征桂林南征象,励精图治国太平。共历五代九十三,后世敬奉为祖先。”

正定乃北方重镇,雄踞滹沱河畔,史称东垣。东垣,是秦始皇置郡县时钦定正定的第一个县名。张固城《粤王赵佗墓》刻石简介中写有一个特别的年份,即“公元前196年 ”。这一年汉高祖刘邦做了两件与正定密切相关的大事:一是于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临东垣,平定了阳夏侯陈豨的反叛,取“真正安定”之意,钦改东垣为真定。二是刘邦派了一介书生----大夫陆贾,带了一纸诏书南下番禺,奉劝赵佗归顺汉朝,封其为南越王。赵佗遂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接受汉高祖所赐印绶,奉汉称臣。这一年,岭南地区即现在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重新纳入华夏版图。

赵佗墓出土时间(河南新乡赵佗墓)(7)

新乡高庙中碑文所载:明嘉庆八年碑记“冢上有越王殿”。据文昌阁清光绪五年碑记:虞思道云“赵佗死于斯葬于斯”。1978年文物普查时,墓冢遂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夏,河南省文物局拨专款对越王赵佗墓所在的高庙围墙进行了整修。

看到以上信息,我对新乡“粤王赵佗墓”的存在,感到颇为疑惑。新乡赵佗墓虽是今墓冢规模宏大,但其史料现仅有三:一是明·嘉庆八年碑记“冢上有越王殿”;二是庙内文昌阁中清·光绪五年碑记中言“赵佗死于斯葬于斯”;三是“获嘉古遗址”。笔者以为:首先,赵佗决不会“死于斯”,因在2158年前,一位年逾百岁的老人家能自千里之外的岭南而来、逝于河南新乡,此说法不现实,亦基本是不可能的。其次,说赵佗死后“葬于斯”,此说在客观上也是不现实、基本不可能的。但是,“粤王赵佗墓”管理处的张老先生却言之凿凿地说:我们一代代的本地百姓,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越王赵佗生前思乡心切,遗嘱其孙赵眜,待其死后他要叶落归根,回故里安葬,如遇绳断车毁,必就地落葬。结果,送殡队伍抬着他的棺椁从广东番禺出发,在回真定安葬的途中,士卒们抬到新乡时,系棺椁的绳子磨断了,车也坏了,于是越王赵佗也就落葬在新乡张固城了。

显然,“绳断车毁葬于此”的传说牵强附会,理由亦更不充分。对“粤王赵佗墓”葬于此的说法,多年以来也是很有争议的,不然其史料佐证流传下来的不会如此之少。此亦有今新乡赵佗墓冢之上“越王殿”门口的一副对联为证:上联是“讲史记保文物考古论证,”下联是“千载传越王冢佗越难定。”此亦道出了当地人对赵佗真人尸骨是否真葬于此的疑惑。故此,新乡“粤王赵佗墓”是其真墓?还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美丽传说,看来依然是一个千年之谜。

赵佗墓出土时间(河南新乡赵佗墓)(8)

然而,山西闻喜、河南获嘉这两个千年古县的名字,或许能够解析新乡“粤王赵佗墓”真假之谜。因为闻喜、获嘉两个县名,竟与秦汉间的南越国第五代南越王休戚相关。

历史上赵佗开创的南越国存在了93年,历五代而亡。公元前137年,赵佗逝时已寿逾百岁,而南越太子赵仲始业已辞世,故其王位由佗孙赵眜继承,是为第二代南越王;赵眜执政15年后,其子赵婴齐为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长子赵建德,但赵婴齐当时却是舍长立幼,以次子赵兴为太子,汉武帝竟恩准了这一请求,此举为将来南越国之乱埋下了祸根。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赵婴齐病逝,太子赵兴继承王位,是为第四代南越王;而此时的赵兴尚年轻,南越国的实权实际上掌握在丞相吕嘉手中。三年之后,丞相吕嘉因对朝廷不满而发动叛乱,杀死赵兴和汉朝使者,立赵婴齐长子赵建德为第五代南越王。于是,汉武帝调遣10万人马兵分五路进攻南越。公元前111年,赵建德、吕嘉均被汉军擒获扑杀。

2019年4月,笔者曾因事前往山西省闻喜,闻喜县名让人一听就特别感觉喜庆。据《汉书·武帝纪》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刘彻“行东,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春,至汲新中乡,得吕嘉首,以为获嘉县。”原来,闻喜县是汉武帝“闻南越破”而钦此更名;获嘉县则是次年春,汉武帝东巡至河南“汲县新中乡”(今“粤王赵佗墓”所在地张固城村),恰逢南越叛乱平息,汉将献吕嘉之首,武帝大喜,逐以“新中乡”置县名获嘉。故此,1985年6月,新乡县人民政府将“获嘉古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乡赵佗墓所在地张固城村今还流传有另一说法:当年,将士们送来的首级是第五代南越王赵建德和丞相吕嘉两人的,汉武帝见之大喜,“逐以乡置县名获嘉”。那么,汉武帝当时是怎样处置伪南越王赵建德的呢?今“越王赵佗墓”中会不会葬有赵建德的头颅?应该有一种可能,就是汉武帝当时在此地将赵建德厚葬了。史料记载:此前,伪南越王赵建德曾被汉武帝封为“沭阳侯”,因为在汉代的历史中厚葬反叛王侯的情况经常出现。三国时,曹操不就厚葬了“汉寿亭侯”关云长么。所以,今河南新乡“粤王赵佗墓”应不是赵佗墓而是葬有赵建德(首级)之墓的可能性最大。

赵佗真人墓到底在广东番禺哪呢?兴许,赵佗墓就在原正定府的赵陵铺呢,不然为什么称之为“赵陵”铺呢。人们希望有那么一天,赵佗陵墓这个引人入胜、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会被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