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开埠博物馆文物征集(读懂侨乡的敦煌文书)(1)

近日,位于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古港中的“永定楼侨批展览馆”正式开馆。

汕头市开埠博物馆文物征集(读懂侨乡的敦煌文书)(2)

侨批:侨乡的“敦煌文书”

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2020年10月13日在视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的讲话中指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侨批”,又称番批、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故乡的“银”或“银信”的凭证,主要分布在广东、建两省,其中潮汕侨批的数量最多,约占存世总量的三分之二。

据记载,国学大师饶宗颐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将侨批写入《潮州志》,指出作为民间原生态“草根”档案文献,在时间上,侨批和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可以形成自然链接,系统反映社会演进;在空间上,又覆盖了华侨海外活动区域及侨乡各县,影响广、价值高。

永定楼侨批展览馆:6展厅,看一封侨批的“回家”路

汕头市开埠博物馆文物征集(读懂侨乡的敦煌文书)(3)

记者了解到,“永定楼侨批展览馆坐落的‘红头船故乡’汕头市澄海区的樟林古港,是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之一。”

据介绍,永定楼,又名观海楼,相传原为一座货仓和航标两用的清代建筑,曾做过书斋,见证了樟林古港的繁华与沧桑。今经修缮,改造为侨批展览馆。

当前,6个主题展厅中有来批、回批、名人批、批脚三件宝、批局牌匾、批脚分批袋、华侨出入境证;侨批中别具雅趣的书写、图像与过番诗歌;南洋寄往潮汕的侨批汇路概貌;本地侨批业相关历史资料以及用于批信的如意章、护封章等侨批档案实物。

汕头市开埠博物馆文物征集(读懂侨乡的敦煌文书)(4)

展厅里还设有许多有趣的互动场景供大家深入了解侨批文化,如复原侨批局柜台的侨批文创展柜。

值得一提的是,该侨批展览馆设“侨批修复工作室”,为教学、研究提供便利,现场展示了专家修复侨批的全过程。

为吸引年轻人,设计了IP、表情包,还有秦牧《情书》动画短片

汕头市开埠博物馆文物征集(读懂侨乡的敦煌文书)(5)

汕头市开埠博物馆文物征集(读懂侨乡的敦煌文书)(6)

永定楼侨批展览馆策展团队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椰博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馆的最大特色是叙事清晰;还拥有侨批修复工作室;开发了国内第一批系统的侨批文创产品;为研学服务,可作为中小学、高校研学基地,合作开发相关课程;将与著名高校合作,比如做一些主题研学的现场修复展示等”。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并了解侨批文化,以当下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推广侨批文化,展览馆还设计了IP‘批脚阿财’及表情包”。

“批脚”可以理解为“侨批的快递小哥”,“阿财”是潮汕地区比较流行的小哥哥名字。

陈椰介绍,“批脚”的标配就是三件套:浴布(多功能)、褡裢或挎包或市篮(装银信),还有一把雨伞(遮阳挡雨打狗防身)。他们吃苦耐劳,诚信为本,有时还得帮侨眷代写回信。

陈椰还透露,现展出侨批中别具雅趣的书写、图像与过番诗歌,尤其特别的是用影音形式复原樟林籍著名作家秦牧的短篇小说《情书》,让观众可更直观体验侨批的文艺元素与动人故事。

据设计团队介绍,“永定楼侨批馆”六字,采用“集字”的方式从饶宗颐先生的作品里摘选适当文字组成。”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摄影:陈楠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