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11.11”促销节,
你的购物车现存有270元的商品。一天,你打开淘宝,得到一张满300减30的消费券。这时候你会怎么做?是按照原定的270元商品结算,还是再挑选一件大于30元的商品参与促销活动?
如果你恰好挑选了一本30元的书,成功参与满减活动,实际付款270元,获得了原270元商品 30元的书。此时总成本是270元,总收益是300元,边际成本为0元 挑选新物品时间,边际收益为30元的书籍。
边际成本:最后一个单位增量成本;边际收益:最后一个单位增量收益。
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会采取行动。
“狼来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村民们每一次行动的成本是时间,收益是牧羊孩童的生命。仅仅从边际成本与收益考量,第三次牧童高喊“狼来了”时,村民们应该既往不咎,再次展开营救行为才是符合理性人。但我们知道村民们最后没有采取行动。这是为什么?
经济学中另一个概念,博弈。在单次博弈中,人们会选择不诚信,而在多次博弈中人们反而会选择诚信。
无论是“狼来了”还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牧童与村民,周幽王与各路诸侯,双方处于合作的多次博弈中,欺骗会让对方选择违背边际量理性选择。
生活中常见的另一种违背边际量理性选择的现象,偏见。
“我都为XXXXXX付出了XXXXXX,所以我不能放弃。”当我们对自己说句话时,一般都是面临新的取舍抉择时,将已没成本与边际成本混淆。当事实不能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己明显已经犯错时,纠正自己的偏见,从新选择才是关键,而不是抱着固有的选择不停地为自己找各种理由。
已没成本:已经发生过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时间。
理性角度来说,应该每一次都采取收益大于成本的行动。
但是人生是长跑,起点高一点,初速度大一点,重要归重要,更为关键的是,要长时间跑下去。
若想让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就需要区分清楚,在多次博弈中诚信相待,如若对方违背诚信,采取“以直报怨”加以惩罚。并且时刻警惕自己是否陷入“偏见”的思维模式,发现自己存在偏见时,重新审视原有选择并再次理性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