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与初中是在家门口的乡校(特定称谓“戴帽子联中”)读的。七八位老师大多为代课教师,相当于“赤脚医生”。小学采用复式班教学,用的是“土话”本地方言。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1)

复式班教学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吴江地方不大,方言却千差万别。东边芦墟人听“西横头”横扇人讲话,不啻与西域外交使节打交道。那时,“西横头”人总摇着船,夏季载着西瓜、腌大头菜,近年关载着胡葱、白菜、萝卜,沿太浦河东来叫卖。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2)

热闹的湖边露天菜场

黎里靠东边,黎里话也是这个村与那个村不太相同。尤其是隔着太浦河,“河南话”对我们“扎网港”而言,又是外来语。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3)

太浦河

由此,我一直搞不清许多“物事”——普通话中叫什么,汉字写作什么。这样的苦恼,伴我成长,且纠缠回忆,至今不灭。不知怎的,扎网港的发音极含糊,叫法又独特,想找到对应词汇,有时真困难。如“构树”,极卑微的一种树,司空见惯,但就是不明白学名是什么,因为我们叫它“国树”。再如“东边西边”,我们称作“东海西海”,明明与水不搭界,与海十万八千里,但一直这样叫过来,以致我的“东海娘娘”(娘娘系奶奶、外婆之称呼。托福“顶班”政策,随同二舅进京居住)打京城转了个圈回到村中,叶落归根,我们改不了称呼,依然“东海长东海短”论说。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4)

构树

最头疼的是地名。已过“知天命”的我,因为搞地方史料关系,经常查阅一些旧志地图。看着上面的标名,好多时候诧异。如“西姚港”这个地名出现眼前时,我竟不明白那正是我少年时期常去做客的“西海港娘舅”家。感谢早已消失的“杜公漾”提示,让我恍然大悟,尽管是在西边,正确的标注不是“西海港”而是“西姚港”。近接一位老人电话,声称要写回忆录,欲索我编辑的《吴江文史资料》参考。老人是几经辗转知晓我的手机号,远兜远转,终于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原来,他是我父亲辈,与我还有依稀的姻亲关系。一个地名报出来,令我恍惚——梓树下。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5)

《吴江文史资料》

梓树下,何其沧桑又诗意,不由联想起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我不知道,这个村的形成,是否也与历史上的战乱、迁徙有关。远的如张士诚起兵、太平军“长毛”烧掠,近的如日寇扫荡、解放前夕“土改”。无论如何,这个地名之于我印象相当深刻。那是因为童年时,我跟着祖母出远门走亲戚的极致就是此地。一直以来,苦于写不出准确地名。依读音记为“紫熟屋”,那也是穷尽所能,用想象与排除法得出的最佳选项。你想,屋后的茄子成熟了不是紫红色吗?《红楼梦》中刘姥姥的村庄不也如此景象吗?看到真正答案后,恍若隔世。祖母去世三十年了,按俗语云,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大批的村庄消失,“桑梓”之情无从寄托。我知道,“梓树下”名虽犹存,然面目全非也。当年到“梓树下”做客,一定还要顺路串另一家亲戚门,近在咫尺,却不是同一村。那地名好记也好写,叫“清风桥”,名副其实要走过一座桥,一座高大又结实的木桥。今天对照区划图,竟发现写成“青风桥”,不伦不类,不得其解。推想,要么是“清风”,要么更有可能是“青枫”——与“梓树”呼应。发展是硬道理,任性的背后是谁都不在乎——割断了史脉,文字仅为符号标签。此种情形,一如当年“扎网港”的孤陋寡闻,依音想当然。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6)

山西洪洞大槐树

再提两件陈年芝麻事,同样有关地名写法。一究竟是“火烧浜”还是“虎啸浜”;二究竟是“浒泾弄”,还是“虎径弄”。两个地名问题皆出自黎里,我的家乡。小时候,柴垛集结,冬季失火不少见。一失火,烙印难以抹去。因而,我们认同“火烧浜”命名。至于“浒泾弄”,也顺理成章。“浒”水边也(当时正值“评《水浒》批宋江”运动,冷僻的“浒”字意外成为高频字),河网交织,舟行为主,入黎里镇口,原来就有一条小河叫“箭泾”。如此,两者仿佛可以定论。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7)

黎里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8)

箭泾

然而,一部《吴江县志》与清嘉庆《黎里志》,挑战“定论”。史志记载: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四月,“虎突至永安圩民家,众逐之,伤三人一毙。往来田间两昼夜,居民大恐,鸣之官。守备张光玉率兵下乡,虎已去,不知所之。”明清之际,吴江尚系水乡泽国、野旷天低。虎之出没,虽可信,然明明白白见诸正史,还是霹雳一声。另有民间传说,康熙初年,不知从何处而来一虎,骚扰黎里,逡巡“浒泾弄”,最后被毙于不远处的一土洞。此土洞在禊湖道院,名“伏虎洞”。如果关联起来演绎,虎当由野地窜来,因而,地缘上对应的“火烧浜”可能真的为“虎啸浜”(新出版的地方区划图,即以此标示);而一步之遥的“浒泾弄”或许慑于虎威,曾叫做“虎径弄”。但历史远比想象丰富,比推理更合理或更不讲逻辑。真实情形,无从考证。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9)

《吴江县志》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10)

清嘉庆《黎里志》

方言虽亲切,普通话、标准命名则必要。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本文作者:凌龙华

责任编辑:王来刚、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地名的冷知识大全(地名趣误)(11)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 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 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 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 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