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各大地区比较(浙南与浙北的渊源与不同)(1)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66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浙江各大地区比较(浙南与浙北的渊源与不同)(2)

在之前的解读中,由于吴越之间的地缘博弈主要在平原地区,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了江东平原之上。而今天我们则要把目光投向浙闽丘陵,去具体了解一下,“越”这个族群在浙闽丘陵的地缘结构(浙江部分),解读完之后,相信大家对整个浙江省的地缘特点也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

(阅读时请参阅〈越国地缘结构图(春秋)〉。

浙江各大地区比较(浙南与浙北的渊源与不同)(3)

浙江各大地区比较(浙南与浙北的渊源与不同)(4)

由于甬江水系的独立性,所以顺流而下的越人最先开发的是绍兴平原,并以此为依托进入太湖平原。不过钱江水系、涌江水系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向北流入杭州湾(包括二者之间的曹娥江也是如此)。

这些特点使得居住在这些河流两侧的“于越”族,地缘扩张的方向更容易指向北方,也更容易与中央之国的其他地缘力量(特别是太湖之侧的吴人)发生冲突与交流。更多的交流也让“于越”族所立的“越国”最先为中央之国所认可,继而在越人体系中占据优势,并最终成为整个“百越”之族的代言人。

简而言之,北流入海的钱塘江水系可以称之为越人的母亲河。而绍兴平原、金衢盆地,加上稍后开发宁波平原,共同构成了越国的根据之地,也就是所谓的“内越”。这种影响延续至今,绍、宁、金、衢,加上钱江入海口的杭州也成为了浙江腹地最为重要的五个城市。由于杭州连接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与杭州湾的枢纽位置,也让它当仁不让的成为了整个浙江的地缘和政治中心。

现在我们要将目前投向仙霞——天台山系的东侧了,如果要为这一地区在公元前找到一个地缘标签的话,那就是“东瓯”。如果从历史地位来说,“东瓯”地区在中央之国的地缘位置并不突出。多山的地形让它在以农耕为主要特点的文明中,很难获得突出的位置。

尽管在我们的印象中,整个浙江应该都可以与富庶的“江南”挂上钩,但在古典时期,江南的盛名其实是来源于杭州湾两侧的平原。而在最近三十年,这种情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切都是因为温、台两州的崛起,特别是温州商人是那世界级的知名度,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东瓯”地区的地缘结构。

“东瓯”在春秋时期是属于所谓的“外越”,也就是说“越国”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其实是属于间接控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居于其上的“瓯越”族,与“越国”的“于越族具有不同的地缘文化。山脉的阻隔是主要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外越”都有哪些山脉,外越的山脉主要有:洞宫山——括苍山——雁荡山,这些山脉比之内越的山脉要更高,也更密集。而由于仙霞——天台山系的分割,外越的河流走向也与内越截然不同,基本都是向东直接流入东海的。这些水系主要包括由台州地区入海的灵江;以及由温州地区入海的瓯江、飞云江、鳌江(合称“浙南三江)。

浙江各大地区比较(浙南与浙北的渊源与不同)(5)

越人最初的迁移路线应该是自海上逐次北上的。当他们顺着外越的这些河流西向进入丘陵腹地之时,会发现洞宫、括苍、雁荡三条山脉之间基本没有成规模的河谷盆地,只有在越过仙霞——天台山系之后,才有可能发现规模较大的金衢盆地。这些险峻山脉的阻隔也造成进入钱江水系的越人形成了具有独立地缘属性的“于越”族。

而留在外越的瓯越之族虽然在河流两侧找到些小规模的谷地生存(如瓯江上游的丽水盆地),但这些不成规模的小块平原,并无法支撑瓯越族整体转化为农耕民族。因此瓯越的地缘中心仍然是在那几条河流的入海口,或者说他们保留了越人海洋民族的原始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