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煤炭是工业的两个重要代表,近现代工业很多离不开这两者。比如,要想富先修路,挖掘机械制造需要钢铁,铁轨需要钢铁,火车汽车需要钢铁。成为世界强国更需要钢铁,军舰,枪炮,都离不开钢铁。去公园看清朝大炮遗址会发现,动辄都是几十吨,上百吨的钢铁大炮,在近代,钢铁就是国力的象征。

汉阳张之洞厂现状(如果张之洞更开明)(1)

英国有很多优秀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科技先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掌握了最先进的钢铁冶炼方法,其钢铁产量超过世界一半,国内铁路遍布,造了很多钢铁军舰,游弋在世界很多地方,到处耀武扬威。

清朝上层在与外国人的交流和斗争中也明白了,建设先进钢铁厂重要性,小规模的铁铺,铸铁厂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乎也在筹划建设大型钢铁厂,带动国内工业的进步,但是具体建在哪里呢?

钢铁生产无外乎需要铁矿石和煤炭两种重要原料,按照当时的交通情况,欧美要么靠近煤矿,要么靠近铁矿,方便运输。比如英国利物浦伯明翰,德国鲁尔区,美国的匹兹堡等。

汉阳张之洞厂现状(如果张之洞更开明)(2)

比较出名的是鲁尔区,著名的克虏伯,蒂森都是从这里起步。鲁尔区煤炭产量丰富,水运铁路交通便利,铁矿石价格贵,用量比起煤炭却少,运起来比较划算,可以把外地铁矿石运入进行加工。至于像上海宝山钢铁厂的交通型建厂,煤炭铁矿石都需要运入,那时候的交通和提炼技术是不具备那么大的运力的,成本不划算。

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修筑芦沟桥到汉口的芦汉铁路,可以通利南北人流,货物。朝廷准奏,北段有直隶总督负责,南段则由湖广总督负责,为此把张之洞任命为湖广总督。要修铁路需要大量钢铁,他又上奏建设钢铁厂。

在铁厂选址上,原本很多选择,但是当时张之洞和李鸿章争斗很激烈,慈禧为了平衡,把这个钢铁厂给张之洞全权办理。

汉阳张之洞厂现状(如果张之洞更开明)(3)

当时是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患无煤”,觉得应该建在自己的管辖区方便管理,筹集人力,运营等,而忽视了钢铁厂建设需要建在煤矿或者铁矿附近这一市场规律。当时外国顾问希望建在矿区附近,原本可以选在黄石市大冶铁矿附近,但是张之洞最后选择了汉口大别山脚下。

现代工业企业建厂都选择地势相对高的地方,利于排水防洪,即使沿海工业区填湖填海,也建了大量钢筋混凝土堤坝,那时候哪里有?武汉三镇沿长江分布,地势平坦自古以来防洪是大事,汉阳铁厂在建设之前为了防洪填土9万方,白银耗费30万两。

汉口距离最近的黄石市大冶铁矿120公里,按现在来说的确不算什么,多少铁矿石跨洋越海进口回来冶炼也不是问题。当时汉口到大冶没有船运,铁路。更可笑的是,煤炭500公里范围内没有,不得不修一条铁路到河南开平煤矿。直到后面盛宣怀接手后,在江西萍乡发现了煤矿,才解决煤炭问题。

汉阳张之洞厂现状(如果张之洞更开明)(4)

填土,修路运输铁矿石煤炭,大大提高了成本。这些都要算到钢铁成本里的,以致后来钢铁厂炼出来的钢铁价格比欧美远隔重洋运来的还要高3倍,怎么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后劲。

第一个官僚做派是选址失误,第二个就是工艺选择失误。

在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实现统一,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获得了铁矿区,可是德国用不上,钢铁产量并不高,美国也不高,两者加起来还没有英国多,这就是工艺了。英国出产磷含量少的铁矿,殖民地广阔也可以选择铁矿石,工艺特别先进,用的是酸性炼钢法(贝塞麦法),工艺保密。当时钢铁就是国力,谁会泄露呢?德国的克虏伯为了学习英国技术都去伯明翰利物浦钢铁厂当过学徒。

德美两国的铁矿石是磷含量高,用酸性法行不通。直到1878年,英国人托马斯等发明了“托马斯炼钢法”,也就是碱性法,往高炉加石灰,后面改用白云石。到1885年,技术成熟,含磷高的铁矿石终于可以大量提炼了。英国用不上,德美两国攻克了,却大量使用,一战前钢铁产量已经远远超过英国,美国第一,德国第二,出口第一却是德国。

1889年张之洞派人到英国订购设备,英国人问需要哪一种设备,铁矿石和焦炭是什么性质。张之洞回答:“中国之大,什么类型的矿石焦炭没有,何必多此一问”。什么先进就要啥,英国人给中国提供了他们最先进的酸性炼钢炉。碱性法经过德美不断改进,他们已经是世界最先进了。

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有这样的片段,汉阳铁厂的铁矿石化验不合格,准确应该说不是不合格,铁矿石无错,错在工艺。大冶铁矿的铁矿石检测发现是含磷量高的品味,工艺应该用“托马斯炼钢法”使用碱性炼钢炉。汉阳铁厂炼出来的钢铁含磷过高,不适合用于铁轨轧制,大炮军舰更不行。

汉阳张之洞厂现状(如果张之洞更开明)(5)

质量不行,成本还高,这样的产品谁会买?大量积压,导致汉阳铁厂巨亏。从1894年投产到1896年,汉阳铁厂已经花费了568万两白银,每月开支还要8万两,却没有盈利,哪个企业不垮?这个定位亚洲第一的钢铁厂再也扛不住了。

张之洞这边不好过,李鸿章那边马上出手,李鸿章手下钱袋子盛宣怀将摇摇欲坠的汉阳铁厂盘下。经过一系列工艺调整,煤矿勘探,运输矿石的铁路建设,业务扩展,汉阳铁厂又运转起来了,这是后话。

试想想,如果当时张之洞广泛听取英国顾问的意见,吩咐手下做好调查再决定,怎么会有这种事?当时全国都在修铁路,钢铁需求多大啊?光是这笔买卖都能赚得钵盆体满。加上周边产业,比如枪炮,轮船,化肥,其他机械制造,稳稳的一个中国的克虏伯。

汉阳张之洞厂现状(如果张之洞更开明)(6)

虽然1892年张之洞在汉阳钢铁厂的周边也建设了汉阳兵工厂,之后模仿很多德国军械很成功,但是在盛宣怀收购汉阳钢铁厂后,联系不广泛,甚至因为向日本人借贷,一度被日本人控制,远远没有德国克虏伯一样钢铁和机械制造完美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