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当医生,救死扶伤!”“我要当军人,保家卫国!”“我要当老师,教书育人!”……

2022年12月13日,在汉源县大树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教室内,随着阵阵掌声,孩子们以洪亮的声音,畅想着自己的未来。

该班班主任邓婉姣给孩子们宣讲了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相关历史故事引导孩子们爱党爱国爱家乡,并谈论自己的理想。

大树镇中心小学校长刘燕翔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方针必须明确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树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众多老师们的悉心培养和守护下,正迈向理想之路。

小学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第七期简报(大树小学谈树人)(1)

学生们练习功夫扇

用心呵护

让留守儿童在校如家

“今天包饺子!”“大家快来帮忙了!”

一声号令,大树镇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的31个学生在班主任王丽的带领下迅速来到“留守儿童之家”,开始了他们最喜欢的“包饺子”劳动实践课。

“韭菜要这样洗,才更干净!”“韭菜要这样切,才好与肉馅拌在一起……”学校教师杨德凤做着示范,将准备好的面皮放置在案板上,并教大家将肉、韭菜和小葱均匀地搅拌在一起……

今年50余岁的杨德凤是学校公认的“好厨师”。每次像包饺子这校的烹饪课,她都会受学生邀请前来担当“顾问”。

“学生太多,我一个人看不过来!每次这样的活动,我们没课的老师都会自觉地前来帮忙,照看学生!”王丽说,正好没课的杨晓苹、高琳、陈全英等老师,也前来帮忙。

洗韭菜、切韭菜,拌肉馅、包饺子……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在“留守儿童之家”正中的长方桌上,31名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开始包饺子活动,现场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盘子里就摆满了饱满圆润的饺子。

午饭时间,一盘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饺子被端上桌,孩子们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特别香。在孩子们开怀的笑容里,寒冷的冬日也变得无比温暖。

“学生们最喜欢这样的活动,学校每个班都会轮流来体验。”王丽说,“如果饭菜做多了,孩子们会邀请其他班的学生品尝,分享劳动的快乐”。

“我最欢的就是烹饪课了,在这里学会了很多本领,回家也可以自己做饭!”六年级(1)班的学生刘雅艺说,她的父亲在成都上班、母亲经常加班,平时就奶奶照顾她。

“爸爸,你放心工作,我在学校很好!”吃过午饭后,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殷月用老师的电话给爸爸殷先挺打起了电话。殷先挺在广东省打工,每年只回家一两次。

“这几年,看到学校的变化,也看到学校老师的付出,我把女儿放在这里,很放心。”殷先挺在电话中说,很感激学校老师们的付出。他和很多家长都支持学校的发展,在学校建立县史馆时,他还主动捐钱;疫情期间,他联系其他家长向学校捐赠了一万个口罩等防疫物资。

家长们信任和关注的背后,是大树镇中心小学众多老师的辛勤付出。

“我们学校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父母常年不在家,我们认为,做饭是他们必须学会的技能。”刘燕翔说,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为此,大树镇中心小学专门开发了本土课程《大树镇中心小学烹饪课程》。

学习这些技能的阵地,正是该校的“留守儿童之家”。

“我们的‘留守儿童之家’是2018年建立的。”刘燕翔说,受移民搬迁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学校2011年建成之初,因师生分流安置问题,发展困难重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于2017年秋季启动教育改革,革新了作息时间和教学模式,依托寄宿制学校优势创办了“留守儿童托管班”。2018年秋季,学校正式创办为留守儿童托管学校。

2021年4月,学校在汉源县妇联、汉源县教育局的关心下建成了留守儿童之家。“家”里设有客厅、厨房、书房、阳光心语小屋;留守儿童之家的建成,对增强留守儿童自尊心、自信心,缓解或消除更多的留守儿童问题,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

“留守儿童之家”内,有厨房、活动室、心理辅导室,还有阅读室。不管是平时,还是周末,留守儿童都可以到这里做饭、看书,有老师的守护,在学校就能感受“在家的感觉”。

“我最难忘的是上次煮火锅,可热闹了!”六年级(1)班学生丁一说。

学校在周末时会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老师、家长、孩子们三方互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也不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除周末外,学校在暑假还会举办留守儿童公益夏令营,加强乡村留守儿童生命健康教育。据介绍,自2015年开始,学校每年利用暑假期间招募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到校为留守儿童举办夏令营活动。目前,已举办六届公益夏令营,超过一千人次留守儿童参加过此活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学校老师们坚持摸底式家访。

为了彻底摸清学生情况,大树镇中心小学三个校点(另有两个村小)每学期都会统一安排一次家访,筛选出因病因灾致贫的学生家庭,制定资助计划,成立学校救助基金;三个校点每学期各从延时服务费中拿出1万元用于资助困难学生,每学期安排一次全体师生捐款活动,再根据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资助。

除了国家扶持、教师帮扶,学校还积极争取爱心企业到校捐资助学。目前,累计募集到资金60余万元,共计资助学生1300人次,直接资助困难留守儿童50余人。

五育并举

让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昂首挺胸。”“对,就这样,让自己精神些。”2022年12月13日下午,在大树镇中心小学舞蹈室内,舞蹈老师何希正在给六年级的学生上舞蹈课。

“学习舞蹈不仅能让大脑的运动区域得到刺激与开发,还能开发学生大脑的其他区域,对全面开发智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何希说,学习舞蹈动作,可以有效改善孩子们因不良习惯造成的端肩、驼背等现象,而且学习舞蹈是一个从懒惰到勤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们摒弃坏习惯。

何希到该校已有六个年头,她负责该校3至6年级11个班的音乐和舞蹈课程,也负责每天下午的舞蹈兴趣课。

“我最喜欢上的就是舞蹈课了。”六年级(2)班学生杨彬艺说:“学习舞蹈,让我和同学们举止更端庄,我也更自信了。”

“下压、冲扇,眼睛要看着扇子!”同一时间,在学校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武术教练的指导下练习功夫扇。

扇舞猩红花绽蕊,流畅轻盈似流水。孩子们手舞红扇,在阳光下翩翩起舞,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合扇击出如利剑,现场只听见一阵阵铿锵有力的嗬嗬声。

功夫扇以舒展动作为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活动筋骨、挺拔身姿、舒缓心情,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功夫扇的练习不仅强健学生们的体魄,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武术的魅力,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功夫扇,寓教于乐,不仅激发学生们的热情,锻炼学生们的体能,也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有了更多的乐趣。

“学校将功夫扇融入‘阳光体育大课间’中,坚持把特色与艺术相融合、把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把锻炼与休闲相呼应,大力普及功夫扇,孩子们每天早晚都在练习。”刘燕翔说,健康的体魄,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功夫扇锻炼了孩子们的体能,诠释了素质教育思想以及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学校力争让艺术成为孩子们终生的兴趣爱好,让健康成为孩子们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让快乐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美丽音符,让“大课间”功夫扇成为学校最美风景线。

功夫扇练习后,孩子们又开始了武术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大树镇中心小学的武术教育已有一定成效,武术操和功夫扇多次在市级比赛中名列前茅。

实际上,除了舞蹈、功夫扇、武术外,每天14时至17时20分,大树镇中心小学的1200多名学生,都在进行着自己所喜欢的兴趣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学校的社团,做到了项目系统性,活动全覆盖、流动性、开放性,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过程管理。”该校副校长赵德霞说,学校的15个社团,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团特点设立的,分学段做了规划,不同的学段选择的社团活动不重复;每一个社团的学生不是固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每学期选择自己要参加的社团;15个社团的15门课程,涵盖篮球、书法、剪纸、文学、数学、棋类等门类,还有烹饪、缝纫等课程。

“这些课程,有对传统的回望,也有对未来的前瞻;有对基础学科的巩固,也有个人才情的张扬,形式上动静结合,价值取向上符合学校的理念文化精神,趣味性、知识性、形象性兼具,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发展特点,孩子们非常喜爱。”刘燕翔说,目前,全校(包括两所村小)1200多名小学生和116名教职员工,都参与其中。学校的课后服务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校师生都参与课后服务,所有老师发挥“个人特长”,真正实现了“五育并举,活动育人”。

基层声音

大树镇中心小学校长刘燕翔: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汉源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先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促进教育公平。我们要以有教无类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以因材施教促进教育过程公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各得其所促进教育结果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缩小教育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快教育数字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大树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赵德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育人的根本在立德,立德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核心是立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关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汉源县大树镇中心小学教师邓婉姣: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格,让他们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与状态,投入到新时代教育中去,让人民从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感受到更大的幸福感、获得感。

大树镇中心小学学生家长殷先挺: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我深刻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更大成就和辉煌。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好好学习科学知识,积极主动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抱有远大理想,努力提高自身素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努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树镇中心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杨彬艺:我们要成为自信、自强、自律、自爱的青少年。青年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采访手记

汉源湖畔,大树镇山羊坪,湖光山色,绿树红墙,琅琅书声和欢歌笑语,充溢着美好的希望。

汉源县大树镇中心小学内,简洁漂亮的校园文化墙、光彩夺目的学生荣誉墙、别具匠心的走廊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展示,彰显出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办学特色。

实地走访、深入交流,记者看学校发展,观学生各类教育活动,听老师和孩子们的心声,感受那些温暖故事,在冬日暖阳里与师生们畅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作为全市为数不多的寄宿制小学,大树镇中心小学这所留守儿童托管学校,既是“老师的家”,也是“孩子们的家”。

从周一到周五,全天24小时,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守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在周末和节假日,留守儿童们也在老师们的陪伴下,在“留守儿童之家”进行着各类活动。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多年来,刘燕翔等老师的辛勤付出,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刘燕翔等老师的多方努力下,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诸多帮助,如关注留守儿童、帮助困难学生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的教育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树镇中心小学,以“大树”为名,以“园丁”的精神,用心地呵护着、培养着祖国的未来。

这所看似普通的乡镇小学,已成为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实行五育并举、关注留守儿童的典范和缩影。

本报记者 高均强 黄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