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画家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绝”画卷中,有一位老旦演员郝兰田名列其中,扮演的是《行路训子》中的“康氏”。可惜未能留下资料,后辈无法领略其演唱艺术,但能够榜上有名,其艺业定当为彼时第一老旦。

京剧老旦的唱腔特点(京剧老旦之今昔)(1)

(十三绝中的郝兰田)

早期的京剧老旦并不受重视,处于从属、配角地位。并无专职艺工老旦的演员,演出时大多是由丑角或老生临时客串,出身徽班的郝兰田早期学习青衣,后改老生,在当时“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中搭班演出,班中无老旦,郝兰田主动转行,把他自身所学的青衣、老生的唱腔特点完美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既有老生的刚健苍劲,又有青衣的委婉柔和的老旦唱腔风格。

相比郝兰田的“徽调”风格,更早一些的“汉调”班中也有一位著名老旦演员,就是艺名“叫天子”的谭志道。可以说“汉调”的谭叫天和“徽调”的郝兰田,是京剧老旦行当的奠基者。

自此“高亢洪亮,苍劲深沉”成了老旦声腔艺术的基本法则。老旦也确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并且其在京剧中的作用得到了日益提高。

说起来谭志道、郝兰田二位不仅自身有着深厚的表演功力,其后代也各出了一位足以影响京剧史的里程碑式的大师,谭志道之子就是有“伶界大王”之美誉的“小叫天”------谭鑫培;而郝兰田之外孙则是大名鼎鼎的“通天教主”------王瑶卿。

谭门七代京剧人正是自谭志道算起。

京剧老旦的唱腔特点(京剧老旦之今昔)(2)

(龚云甫剧照)

如果说谭、郝二位是京剧老旦的奠基者,那老旦行当集大成者则当属龚云甫、李多奎二位。是他们把老旦早期唱腔稍显简单、平直的唱法不断加以完善,“高亢洪亮、苍劲深沉”中,另有一种“醇厚质朴、酣畅淋漓”的韵味,可以说龚、李代表着老旦唱腔艺术的最高峰。

龚云甫本是票友出身,拜在孙菊仙门下习学老生,后改老旦。他的唱念一改以往的平铺直叙,注重音韵的讲究,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嗓音清脆苍劲,行腔悠扬婉转。并把老旦的唱腔、念白、身段逐渐规范,归纳总结出一套老旦行当所特有的程式。他不仅重视唱念,还有很好的做功,借鉴青衣、花旦等行当的舞蹈动作,加以提炼,创造出很多适合表现老年妇女体态动作的老旦身段。

是龚云甫首开老旦担演“大轴”之先例。可见他在业内同行以及观众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号召力。后来者李多奎先生不仅完整的继承了龚云甫的唱腔艺术,而且又有了极大地发展,成为京剧史上老旦行当的一座里程碑。

京剧老旦的唱腔特点(京剧老旦之今昔)(3)

(李多奎佘太君剧照)

和上述几位老旦名家一样,李多爷也是由老生行当改换过来的。他的“龚派”老旦多学自龚云甫的琴师陆彦庭(又称砚亭)。李先生倒仓期间,随陆学京胡,并常由陆彦庭操琴调嗓,嗓音恢复后,龚云甫发现李多奎的嗓音高、亮、脆中有“雌音”,遂建议他改学老旦,并加以精心指导。龚云甫因病退出舞台后,李邀请龚云甫的专用琴师陆彦庭为己操琴,陆将“龚派”唱腔精髓倾囊相授,可算是李多奎的“师父胡琴”。

李多奎得享大名,和他有一条洪亮高亢,极富穿透力的嗓子是分不来的。他的音质高低音俱佳,音质纯净饱满,最难得的是既有“雌音”又有“衰音”,用来表演老年妇女可称是绝佳。逐渐取代“龚派”成了老旦行当第一流派,世称“李派”,把老旦声腔艺术推向了顶峰。同样的二黄三眼,《望儿楼》、《钓金龟》、《遇皇后》、《行路训子》唱来具有各不相同的意境。其用唱腔塑造人物的功力已臻化境。

一般来讲,“响堂的嗓子不挂味,挂味的嗓子不响堂”。京剧史上既挂味又响堂的好嗓子一般公认的只有两人:一是金少山,另一位就是李多奎。

多爷之后有两位男老旦演员:

一位是最好的王玉敏先生,

一位是影响最大的李金泉。

京剧老旦的唱腔特点(京剧老旦之今昔)(4)

(王玉敏先生《行路训子》)

王玉敏先生艺宗“龚派”,吸收“李派”精华,是一位难得的老旦艺术家,可算是李多奎先生之后最优秀的。

但王玉敏先生对行当发展的影响却远不及其师兄李金泉。

京剧老旦的唱腔特点(京剧老旦之今昔)(5)

(李金泉赵葆秀师徒)

极富雌音、极少衰音的李金泉,其实也是初学老生后改老旦,但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摒弃以往老旦的苍劲古朴,转而向圆润清脆、委婉细腻的方向极力前行。

如果说前述谭、郝、龚、李、王的演唱是“老生 青衣”的风格的话,则李金泉的演唱风格则是“青衣 老旦”,进一步的细腻、“柔化”,老旦有别于青衣的刚劲、倔强的荡然无存。

是老旦演唱“大嗓青衣”化的始祖。这种非常适合女演员的老旦风格如今正成为主流。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