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冷宫”,浮现在大家脑海中的,往往是一片凄惨萧瑟的景象。在电视剧里,经常有嫔妃们被“打入冷宫”的情节,那基本意味着要忍受生不如死的煎熬——这倒不假。但其实,故宫里并没有一块写着“冷宫”的匾额,所以“冷宫”并不是确指某个宫殿,而是一个概念。
在明清两代,嫔妃或皇子犯了错,导致被幽禁,那么基本无缘与皇上相见,皇上以后不去哪家宫殿,谁的宫殿就是冷宫。不过也有特定的时候,专门划出一块区域来让犯了错误的集中住在某个地方,比如乾西四所和北三所。
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在长春宫被赶到御花园西面的乾西四所,一就是住四年。在这之后被迫幽居乾西的还有三名嫔妃。
清朝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下令落井之前,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冷宫”里,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
图丨珍妃井
推落珍妃的太监崔玉贵这样描述他第一次到北三所的情景:
“这里就是所谓的冷宫。后来我跟多年的老太监打听,东北三所和南三所,这都是明朝奶母养老的地方。珍妃住在北房三间最西头的屋子,屋门由外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吃饭、洗脸都是由下人从窗户递进去,不许珍妃同下人交谈。她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由两个太监轮流监视,这两个老太监无疑都是太后的人”。
图丨慈禧和太监
这样一个刺激人们窥探欲的地方,为什么故宫博物院不对外开放呢?据说故宫有以下几个考虑。
不适合参观
对于被软禁的冷宫妃子来说,除了不用佩戴刑具以外,冷宫和监狱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了锦衣玉食,也没有人能够交流,只有屋外恪尽职守看管自己的太监。每天的定量供给也仅仅是最简单的饭食,这种处境,也许连宫女都不如。
灰尘满屋,潮湿弥漫。妃嫔哀怨冲天,哭喊不断。慢慢地,她们疯了傻了,也有的人试图自行了断,总之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这些尝试给宫殿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墙上的伤痕,柜上的血迹,变形的桌椅,破烂的窗槛……这些东西,容易让游客产生不好的联想,毕竟,一群绝望的女人散发的怨气,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年久失
本来冷宫就地处偏僻之处,皇帝皇后根本就不会踏足这个地方,更不会想起这个地方需要维护。
随着时间的冲刷,岁月的打磨,再宏伟的宫殿都会被侵蚀——木质结构首先被害,然后是脆弱的墙皮,最后则是砖石结构。所有人都放弃的这块区域,就任由它在岁月里摇晃。
被侵蚀的越久,想要修缮它们越发困难,时至今日,有部分曾经的“冷宫”依然属于危房,自然也就不能随意让游客参观了。
参观价值低
今天故宫开放的各个宫殿,都是有文物摆设的,这些东西可不是乱摆,而是忠实地还原了当年宫中的样貌,大到桌椅床柜,小到砚台花瓶,为的就是让参观故宫的游客有历史感。
图丨三希堂
乾隆皇帝最爱的三希堂,基本完美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游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摆件,慢慢地品赏那些物件曾经的辉煌。
图丨三希堂
而冷宫的物质条件就要差很多,妃嫔基本生活有时都保障不了,更别说有历史价值的室内用具了。空落落的房间只能显示出无尽的凄凉,如果刻意从库中取出文物放入这些宫殿,又与这个地方的历史事实相悖。基于这一点,没啥观赏价值的冷宫也就没有对外开放。
改造的办公室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披露,文物修复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在西三所工作——这里就曾经扮演过“冷宫”的角色。
因为文物修复是一项需要长期钻研的工作,远离喧嚣,才能静下心来投入这极其细致的工作中,曾经作为冷宫的西三所,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地方。
与数百年前在这里发疯的绝望妃子不同,来到这里工作的工作人员都兴致高昂,一进到这个院落里,内心就会感到异常的宁静,才能伺候好那些等着重见天日的破损文物。鲜有人知的“冷宫”中,宁静和这伟大的工作并存,又怎么好让喧闹的游客去打破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