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是指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该词语最早出自于《论语·述而》。孔子的弟子很喜欢围在孔子的周围向他请教为人、为政、为学等问题。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围坐在一起讨论为学的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却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孔子用很浅显的语言向学生说明了学习的道理,那就是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由一件事物推及其他事物,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学识。
例13: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之后,首先出示基础练习,进一步复习和巩固知识结构。
1.判断下面各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1∶4
1/2∶1/3和6∶4
0.6∶0.2和3/4∶1/4
接着进行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2.请你写出一个数,可以与下面的三个数组成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1,2,3
此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可以提升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利用比例的性质得到下面三种结果:
1×2=3×(2/3)
1×3=2×(3/2)
2×3=1×(6)
这样写出的第四个数可以是2/3、3/2、6三种结果。
也可以把这三种乘积形式转化为比例形式:
1∶3=2/3∶2、1∶2/3=3∶2、2∶3=2/3∶1、2∶2/3=3∶1
1∶2=3/2∶3、1∶3/2=2∶3、3∶2=3/2∶1、3∶3/2=2∶1
2∶1=6∶3、2∶6=1∶3、3∶1=6∶2、3∶6=1∶2
可见,孩子经历这样的变式训练,不但能起到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要做到表现形式的简便、思考的有序、全面,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而反三。
例14:由整数的加减法过渡到小数的加减法,通过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建立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通过比较他们的不同点,强调小数加减的易错点。这样便可以实现由整数的加减法到小数的加减法的成功迁移,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学生的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举一反三”的思想引导下,可以增加学生的联想能力,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也可以确保学生在掌握一种题型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认识问题的深度。所以,“举一反三”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学科规律,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深度认知,实现发展深度思维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