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的初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屈原到底为何投江?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到底为何投江
公元前278年的初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纵观屈原的一生,不得不感叹一位政治家和一位改革家的失败,同时也不得不为他那崇高的理想与伟大的事业而惋惜。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而他的气魄雄伟、辞章瑰丽的诗歌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瑰宝。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持外交事务。屈原主张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他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诽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屈原竭力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未能如愿,在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后又因小人谗言于公元前263年被楚顷襄王再次逐出郢都,流落江南。
奸佞小人的中伤,昏庸帝王的放逐,让屈原有志难舒,面对楚国之危难、民生之多艰而万般无奈,唯有带着满腔的愤懑,投身汨罗江中。
屈原投江之日,正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楚郢都被秦攻破的日子。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投江呢?
有专家认为,屈原早已萌生了“忽乎吾将远行”的离世思想。在《离骚》中,屈原两次说到要像彭咸那样投水而死。彭咸为殷朝贤臣,因进谏不成投水而死。此后,屈原在《思美人》,《悲回风》中也多次提到“彭咸”。由此可知,在第二次被流放,离开故国15年之后,屈原的投江自尽,是经过十多年的深思熟虑决定的。也许他在流放的途中等待着故国传来好消息。然而,五月初五这天,郢都被秦所破,让他彻底绝望,故而“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屈原之所以选择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楚国有一个习俗,农历五月是南方的凶月,而五月初五是凶日和鬼节。他选择这一天投江,是想追随舜帝而去。屈原在《离骚》开篇,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来表明自己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而舜帝是楚人的太阳之神和光明之神,并且楚人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拜舜帝。屈原在创作《涉江》时就想像自己跟随舜帝畅游昆仑瑶圃,“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选择在舜帝的祭日投江,以便与心仪已久的先帝尧、舜以及彭咸等忠臣聚首,去完成他在人间无法实现的抱负与理想。
屈原精神,是我们民族最需要的精神。一个爱自己的乡国的人,才可能爱我大中国;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因国家生而生,因国家亡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