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学史上,有许多关于“小人国”的描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描写的利立浦特王国了,小说一经问世,就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歌曲等周边产物,还有以小人国为原型建造的主题公园,可谓是一个影响了全世界的故事。

实际上,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如唐朝《通典》就记载:“小人,在大秦之南。躯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每卫助之,小人竭其珍以酬报。”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的称呼,《通典》中的小人国在罗马以南,从地理位置上说起来,与《格列佛游记》中描写的有可能是同一个小人国。

《聊斋志异》中也有许多跟小人有关的描写,如之前写过的《耳中怪》,就是典型的小人,他们能生活在人的耳朵里面,可见有多小。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宅妖》,这里面的小人,竟然也可普通人一样,在人死后会披麻戴孝办丧事,还有一套丧葬礼仪,文明程度非常高。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1)

李公“妖宅”

《宅妖》讲了两件奇怪的事,都发生在同一所宅子里——长山李公的家中。

“长山李公,大司寇之侄也。”

长山李公,是大司寇的侄子。大司寇是谁呢?

司寇是个官职,最初是西周所置的官,专门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这个官职可了不起,著名的《赵氏孤儿》中的屠岸贾就是司寇,他只手遮天,干了不少坏事,是著名的奸臣。后世逐渐取消了司寇一职,改为刑部尚书,大司寇这个称谓也就成了刑部尚书的别称。

据此地点长山和姓氏李推断,文中的大司寇应该是明崇祯年间的进士、清初的刑部尚书李化熙。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2)

“宅多妖异。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李以故无此物,近抚按之,随手而曲,殆如肉耎,骇而却走。旋回视,则四足移动,渐入壁中。又见壁间倚白梃,洁泽修长。近扶之,腻然而倒,委蛇入壁,移时始没。”

李公家的宅子,不怎么太平,经常发生一些妖异事件。

比如凭空出现一条肉红色且十分光滑的长凳,又或者是墙角蹦出来一根白色长棍,它们摸上去都柔软光滑,像肉一样,还会变形,可以自己移动,最后都隐入墙壁,再也看不见了。

这一段故事只是简单描写了两个奇异的物体,用以说明李公“宅多妖异”之处,只是一道开胃菜,真正的主菜当然要在后面才端上桌来。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3)

小人葬礼

“康熙十七年,王生俊升设帐其家。日暮,灯火初张,生着履卧榻上。忽见小人,长三寸许,自外入,略一盘旋,即复去。少顷,荷二小凳来,设堂中,宛如小儿辈用粱䕸心所制者。”

估计是这所宅子太过妖异,李家人不敢久居,就将其租给一个叫王生俊的读书人设帐教书,这天傍晚王生刚刚点上灯,躺在床上休息,突然看到一个三寸多高的小人走进来,在屋中转了一圈又离开了。

不一会儿小人又扛着两条小凳子走进来,摆在屋子当中,看那凳子,就好像小孩子用高粱杆心编造的玩具一样。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4)

原来这个小家伙来了又去,是来踩点的,这不,踩好点之后确认了环境安全,接下来就热闹起来了:

“又顷之,二小人舁一棺入,仅长四寸许,停置凳上。安厝未已,一女子率厮婢数人来,率细小如前状。女子衰衣,麻绠束腰际,布裹首;以袖掩口,嘤嘤而哭,声类巨蝇。”

又过了一小会儿,两个小人抬着一口四寸长的棺材进屋,放置在先前的条凳上。接着一个小女子带着许多婢女一起走进屋,那女子身穿衰衣、腰间绑着麻绳、头上裹着白布,她以袖掩口,嘤嘤嘤地哭着,声音像是苍蝇一般。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故事里的小人虽小,礼仪方面倒也和正常人差不多,那口小棺材中想必是小女子的至亲长辈,她披麻戴孝在灵前痛哭,这是传统汉族葬礼里的送终,蒲松龄讲葬礼文化加之小人身上,作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很显然也是受到了“百善孝为先”这一孝悌观念的影响。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5)

可无论这些小人再怎么懂礼仪,在王生看来,这也是一件太过匪夷所思甚至惊恐万分的事情,果然那王生被吓得毛骨悚然,浑身发凉,一边大叫救命一边想逃离这不祥之地,谁知道刚一站起来,由于两腿发抖,却跌倒在地上,爬也爬不起来:

“生睥睨良久,毛森立,如霜被于体。因大呼,遽走,颠床下,摇战莫能起。馆中人闻声毕集,堂中人物杳然矣。”

家中其他人听到动静后全都聚集过来,而屋子里的小人、棺材、凳子都消失不见了。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6)

小结

人们向来对死亡之事讳莫如深,见到哪里有办丧事的,都宁愿多走点路都要绕上一大圈,生怕惹上了不祥的事情,更何况王生这样一个读书人,忙了一天好不容易躺下休息会儿,却发现有人在自己卧室里摆设灵堂,这也算了,更可怕的是那些人还如此与众不同,也难怪他会被吓得“颠床下,摇战莫能起”,这可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但是别笑话王生胆子小,换做是我早就吓得尿裤子了,王生还敢“睥睨良久”,我真敬他是条汉子。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7)

只是可惜了蒲松龄先生的创作,英国人的《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而《聊斋志异》诞生于明末清初,在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就已经流传,比《格列佛游记》还早些年。在《聊斋志异》中诸多跟小人有关的故事,如果串联起来深入描写,说不定也能创作出一个“小人国”。如果真是那样,现在流行的小人国影视剧、歌曲、主题乐园,也许就以《聊斋志异》为原型了,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好在现在这个遗憾已经被弥补了,2018年上映的电影《捉妖记2》,又叫《聊斋之捉妖记2》,里面就有许多借鉴《宅妖》的元素,比如会用腿行走的凳子,还有那些可爱的、稀奇古怪小妖精。

希望将来有更多跟《聊斋》相关的故事,可以被改编成周边产品,让我这个《聊斋》迷过过瘾吧!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8)


清末闭关锁国表现(世上真有小人国吗)(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