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1)

栉风沐雨,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下》:“沐甚雨,栉疾风。”是说大禹治水,兢兢业业,从来不敢懈怠,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脚趾甲每天泡在水里都脱落了,下大雨就当洗头了,大风吹来,就当梳头了。

忽一日,脑海中生出一个疑问:古人无论男女头发都那么那么的长,他们每次洗头得多麻烦啊?那时没有洗发水、护发素,他们那一头长长的青丝又是怎样护理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查资料、翻典籍,终于弄清楚了一点儿眉目,原来古人护发洗头自有妙招。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2)

一 洗头的重要性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诗经·小雅《采绿》

《诗经·小雅》中这篇《采绿》应该是最早记载古人洗头发的诗了。诗中女子的丈夫外出打猎,说好了五月就回来,如今六月了还不见人,女子为之担忧,干起活来心不在焉,采了一整天绿草,还不够一捧。

“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的丈夫不在家,她神情恍惚,无心梳洗打扮,头发卷曲蓬乱,活像顶着一头枯草。当到了丈夫约定归来的日子,她赶忙去洗头发,精心打扮起来。可是丈夫并没有按期归来,她更加不安起来,也就无心采绿草了。

现在,人们经常调侃:“去约会,先洗头。”看来洗头这件事,自古至今都是社交的“头等”大事。

其实,在古代,洗头洗澡可不仅仅是为了讲卫生、美仪容,还是一项重大的仪式。

自殷商时起,王公大臣在行祭祀典礼时要先斋戒,斋戒不但要忌食荤腥,还要沐浴净身,到了周朝斋戒沐浴形成了定例,《周礼》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脩,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3)

《说文解字》对古代沐浴洗澡有详细的说明记载: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濯”、“洒”都是“洗”的意思,但是古代的“沐浴”、“洗澡”和我们今人理解不同,沐是洗头,浴是洗身体,洗,是洗脚,澡,是洗手,四者合而为一才是我们所说的洗澡,书面用语称“沐浴”。

“沐”的甲骨文是"一个人弯着腰,将头发浸入到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的形状,就是一个人在洗头。

沐浴洗澡,“沐”排第一,除了比较有韵律感外,也揭示了洗头的重要性。《礼记》记载:“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意思是,在接待客人时,要让客人三天洗一次头发,五天洗一次澡,这样才是待客最高标准。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4)

关于洗头,古人身上还发生过不少有趣的事,比如《史记》中记载周公为了国家操劳忙碌,礼贤下士,他洗头时有人来访,来不及洗完就用手抓着头发出来见客,结果这个客人刚走那个客人又到,于是周公洗了一次头,三次抓着湿淋淋的头发出来会客。这就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

汉朝的法律中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也就是说每五天放假一次,让官员们回家洗头。此后历朝历代,休沐便成了放假的代称,唐宋元明清都有法律规定的休沐假期。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5)

二 洗头护发的用品和妙招

既然洗头如此重要,那么古人那自出娘胎就不曾剪过的秀发是怎样洗净护理,保持“黑长直”又柔顺无比的呢?

你要是这样想,那可真是“替古人担忧”了,别看那时候没有洗发水护发素,古人洗发护发的产品可不比现在差,而且都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

皂角是最常用,也是最古老的洗发品,人们把皂角捣碎,研磨成粉末,大概类似于现在的洗衣粉,用来洗头。关于皂角洗头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但真正的使用时期应该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时期。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6)

被称为“燃情天后”的当代作家桐华在她的“山海经”系列古风小说《长相思》中写到主人公小夭两次为涂山璟洗头,第一次用的就是皂角,第二次用的是木槿叶。

比皂角更好用的洗发产品,要数无患子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用无患子洗头不但有清洁头皮的作用,还有抑菌、去屑、防脱的功效,可以说是一款“十项全能”的洗发水了。

另外,淘米水、草木灰也是古人常用的洗发产品。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7)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窦太后的弟弟窦长君来认亲,说了一件事:当家窦家家境贫穷,窦长君要被卖给人贩子,分别时,窦太后向邻居家讨来一碗淘米水为弟弟洗了头,姐弟俩才依依惜别。

其实,直到上个世纪末,农村的许多母亲还拿淘米水来为女儿洗头,我就记得自己用过。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8)

《红楼梦》中芳官洗头的那节,袭人取了一瓶花露油、鸡蛋、香皂、头绳之类送给芳官洗头。

也是上个世纪末,早在读过《红楼梦》之前,我就从杂志上读到过用鸡蛋清洗头的护发“小妙招”,还亲自实验过,只是已然忘记效果如何了。

李时珍的《濒湖集简方》记载:“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可见鸡蛋清有去油脂的作用。

花露油,是涂在头发上护发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护发精油。花露油中有桂花油,茉莉花油等,湘云行酒令时就指着桌上的鸭头,调侃鸳鸯袭人等:“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9)

《本草纲目》中记载:“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古人把兰蕙等香草放到油中浸泡,香草中的芳香沁入油中,涂抹到头发上,发丝油亮且芬芳馥郁。

据说赵飞燕自制了一种“膏九回沉香水”沐浴,这种“膏”应该也是一种香料制成的精油,宋代张耒写诗《赵飞燕》讽刺她:“苦心膏沐不论赀,富贵人生各有时。直使中流畏仙去,君王何啻似婴儿。”

用膏沐洗头,远在诗经中已有描述,《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朱熹解释:“膏,所以泽发者;沐,涤首去垢也。”

宋代沈端节的《江城子》:“有人应念水之东。鬓如蓬。理妆慵。览镜沈吟,膏沐为谁容。多少相思多少事,都尽在,不言中。”

鲁迅先生在《关于“粗人”》中也曾提到“膏沐”:“她本有‘膏沐’,头发油光,只因老爷出征,这才懒得梳洗,随随便便了。”

可见,“膏沐”已经成了洗头护发的代称了。

古人为什么要洗头(古人如何洗头护发)(10)

关于美发,古人还发明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重口味”方法,明朝的《天启宫词》中,就记录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惟客氏令美女数辈,各持梳具,时时环侍左右,偶遇饰鬓,辄以梳具入口,挹津唾用之,昏暮亦然。”

这位客氏,可不是普通的贵妇。她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她十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发型,让许多美女手持各种梳子侍候在身边,一旦发觉自己的鬓发有些凌乱,就让侍女们用口水将梳子浸润,再给她梳理头发。

咳!咳!这……话说,我小时候好像也被母亲用口水梳过头发!现在想想这种当时令人厌恶、作呕的方法,居然和那位曾经权倾一时、背着千古骂名的客氏享用同样的待遇!

咳!咳!所以说古人“栉风沐雨”倒没有,用口水梳头倒是有可能。

,